车到青山话变调
2017-08-19 07:21:00 来源:汉网

卢宇龢

地铁四号线从汉阳算起,经中南路站一大弯,再经铁机路站一小弯,整看起来就像一个“V”形手势;在建中的地铁五号线,一路直行,在红钢城站一大弯,武钢站一小弯,像一个拉钩的手势,武汉儿歌里唱的“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要”。如果将两条地铁线合在一起看,更像个飘起来的领带,或者掰了一下的回形针。不管像带的还是别的,武汉人最简单,统称“弯管子”。为什么?因为这两条线的东头上来下去的人说的就是“弯管子话”嘛。

上大学时,有很多同学都是红钢城的,和他们说话最顺溜,你说普通话,他们也说普通话;你说武汉话,他们也说武汉话,毫无交流的困难,不过有一条,那是在学校。和他们坐车去青山玩儿,那时没有地铁,坐公汽得绕大半个武昌,你会发现,车过杨园,话风一变,车过八大家,话风巨变,定型成双“弯管子”:你说普通话,他们就说“弯管子普通话”;你说武汉话,他们也说“弯管子武汉话”。管子的弯曲程度和距武钢的远近成反比。

当时只觉得好玩,后来读点资料,比如《武汉史话丛书》中的《青山史话》说:“青山区50岁以下的人到三镇去玩,或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相聚时,一开口,在众多人群中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出谁是青山人。”才知道,“弯管子现象”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武汉方言里,“弯管子”的“弯”,有别扭、生硬的意思,念重音;而“管子”意义很多,其中声带喉咙也叫管子。“弯管子”形容说话不地道,是一种幽默自嘲。青山话是“弯管子话”中佼佼者,用学理名词说,就是形成了自己封闭的语言社区。

书上说,“八九不离十猜出青山人”,这个“猜”用得妙,因为“弯管子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得出道不明,具体怎么弯法,我们只能指称一二。

首先,青山话最明显的弯在于拖音。它的去声调值高、音长长,放在句尾发音充分的环境里往往会升到最高然后略有降调,像一个人溜冰,在最后转体360度,加了个花儿。

其次,青山话用普通话的声发武汉话的音。武汉话说天热(ne),吃肉(lou),青山话都老老实实地说“热(re)、肉(rou)”;武汉话说“咬(ao)一口”,青山话认认真真地“咬(yao)一口”。

再次,青山话和武汉话一样,把舌头都放平了,卷舌变成平舌。“zh、sh”都念成“z、s”,不过“ch”有些特别,青山话念成“c”,武汉话念成“q”。“坐在床上吃饭,不想出去”,一句话就可以分辨是不是青山人。

还有更简单的,在地铁上看到恋人打情骂俏,女孩瞪了男孩一眼,“苕”,地道武汉话;“苕了吧唧”,绝对弯管子武汉话。因为这是“苕”(武汉话)+“了吧唧”(鞍山话),武汉话怎么弯的绝妙活化石。

武汉话+鞍山话=弯管子话?说来话长。1952年武钢在青山蒋家墩“荒五里”建厂,全国各地抽掉人员支援武钢,其中鞍钢人数最多、来得最早,加之已婚者可以携家带口。这些从鞍钢调来的第一批技术工人及其随迁家属成了青山言语社区的最早说话人,鞍山话成了当地通用语。建厂之初,武钢岗位空缺严重,随迁的职工配偶一般都会统一安排工作,一部分人到了子弟中小学任教,鞍山话和武汉话成了“钢二代”的双母语,《青山史话》中说:“两者长期潜移默化,相互影响,形成了青山区独持的方言——‘弯管子话’。”

你能想象,身边突然冒出的一句弯管子话,看似方言的变异,其实承载着中国工业建设的厚重历史,如此年轻,如此火热?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