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梅
汉口循礼门,如今是地铁的重要站点,一号二号线的换乘站。每次换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手扶电梯,每每踩在电梯上,都能感受至武汉交通亦如天上人间一般,变化甚大。
从1864年命名汉口堡循礼门之名,至今已经153年了。153年对于一个人而言,老到不可企及,但对于一个地名来说,却还是非常年轻。在汉口堡时代,循礼门距由义门不远,原中山大道民意四路附近的循礼巷是循礼门真正的遗址所在。但今天的江汉路北段至解放大道一带泛称循礼门,正是因为卢汉铁路循礼门车站设在这里。辛亥革命后的第3年,有一个叫徐焕斗的人写了一本《汉口小志》告诉我们,循礼门车站旁有一个风景绝佳之处,叫刘园,也称为歆生花园。刘园是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风景园林。民国初年,刘园就是汉口的名胜之地,园中有多处亭台楼阁,园中池畔,杨柳垂青。当时有一个健华公司,为筹集股本,相中了刘园的如画风景,乃租赁刘园作为消夏纳凉之所,当时的刘园内无照明设备,健华公司为吸引游客,便在园内安装了少许电灯。自傍晚起至入夜,园内“电灯三五,隐映绿荫里,与荷池争烂。”时人如是称赞刘园:“江城如画者莫过此园”。
当时,在园内游玩的人们,不仅沉醉于移步换景的园内美景,也渴望听到汽笛的长鸣,车轮的轰鸣。只要“园外火轮声车下驶,汽笛怒吼”,园内的人们便“闻之震跃。”是啊,那时的火车,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新、因为奇,也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风景,倾听火车的声音无形中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这就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循礼门车站附近的大片土地,原来都是刘歆生的地皮。在刘园的对面,有歆生机器厂(原址在今天的世纪大厦、京汉街和泰宁里一部分),京汉铁路从刘园和歆生机器厂中间穿过,而和铁路垂直的一条道路,也以刘歆生的名字命名为歆生路(今江汉路北段)。来到循礼门,无形中就会想起这位和近代汉口城市史无法分割的华商实业家。
循礼门车站是京汉铁路线在汉口境内的4个火车站点之一,京汉铁路线南端起点的第二站。最初是一个独立的车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由于候车室较小,只有少量旅客可以在室内候车,大多旅客只能在露天和附近茶室等候乘车,站台虽然不宽大,但建有一座240平方米客货风雨棚,为准备乘车的乘客遮阳挡雨。
1952年,循礼门车站并入汉口车站,改称为汉口车站循礼门货场,主要从事货物运输。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循礼门车站货场不断扩建,1990年时,货场总面积达18000平方米;还有货物雨棚10座、货物站台4座、货物装卸线两条。
1991年10月,位于金家墩的汉口新火车站正式营运后,循礼门货运场站陆续停止使用。2008年,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循礼门车站的拆与留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循礼门站台是当时武汉保存下来的最老的火车站台,也是中国最老的火车站台之一,它凝聚了武汉人对铁路的情感。所以,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专家学者,都希望保留循礼门车站,作为百年京汉铁路博物馆馆址,但未有结果。
2009年11月9日晚,这座百年老站被拆除。不过,民众的呼声毕竟起了些许的作用,建设方提出了异地恢复重建循礼门车站的方案,循礼门车站向西北迁移了80米,仿原建筑建成了循礼门地铁站的C出入口。所在,在武汉市各地铁站点中,只有循礼门车站二号线的出入口,特立独行在京汉大道旁,它在无言地提醒人们:历史的车轮是如何前进的。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