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路:江西填湖广的化石
2017-12-07 07:32:00 来源:汉网

董玉梅

武汉地铁一号线,一顺溜有四个站点,分别是古田一路、二路、三路和四路,这是武汉地铁线上唯一的系列站名。

古田一路至四路的路名,都是由古田路派生出来的。古田路位于硚口区西部,西起古田一路南段,东至古田三路中段,长约1.4公里。其实,无论是古田路,还是古田系列路段这一片,民国年间和1950年代中期,还都是城郊菜地。如果把历史再往前延伸到元末明初,这里还是荒湖和沼泽遍布的无人区。是明代初年开始的一场持续数百年的、规模浩大的移民,才把古田片区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这场移民在历史上称为“江西填湖广”。

在这场持续百余年的浩大的移民史诗中,古田片区的辛家墩、江家墩、陈家墩、罗家墩、祝家墩、崔家墩、韩家墩、两个肖家墩、两个贺家墩都成了江西移民的聚落,而且毫无例外地都是以他们的姓氏命名。

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史中,没有详细的江西填湖广的纪录呢?为什么只用寥寥数语便把一个持续时间相当长的、且规模浩大的历史事件忽略了?通过疏理有关的系列地名,我以为,最大的可能性就在于大规模迁移的主体多为农夫工匠。他们不比富商巨贾,高官显贵,而是地位卑下的底层。作为个体,他们被迫离开家园,被捆绑押送到陌生的地方。据说,“解手”二字就是这场移民过程中产生的词汇。当初,强制迁移的民众路途上逃跑的多,为了防止逃跑,便用绳子把他们的手捆起来串成一串。途中,有人想要方便,押送官就必须把捆绑手的绳子解开,最后的结果是,解手成了方便的代名词。如果不知这段历史,又想解释为什么方便被称为解手,那可真是说不清楚了。

探究古田一带的地名,我们可以这样说,地名是没有史官的偏见和歧视的,它只认同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事件,只忠实地记录普通百姓的迁移故事,从而留下了证实“江西填湖广”的最好史料。古田片的发展史,就是不同姓氏的江西人共同演绎的一场西部大开发,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这里逐渐成为人口密集的聚落。古田曾经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这地基原来是江西老表们打下的。

这其中,居住在韩家墩的韩氏家族是清代初叶迁居至此的。清代初叶,江西省因荒年欠收,韩氏家族被迫西迁,落脚此地开荒垦殖,繁衍生息。据韩氏宗谱记载,这个宗族辈份字序为“家、国、永、昌、洪、世、守、光”。从宗谱辈份看来,这个家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以务农为主业的家族。

清代末年,张之洞修筑张公堤,干涸出大片湖地,这些土墩变成了陆地上的高地。

自然条件变化后,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博学中学占用了墩上的部分土地,而后,英商又在附近的崔家墩建立颐中香烟厂。韩氏家族的人们也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单一的务农方式自然解体,家族中的成员开始进入工厂务工,赚取钞票;有些则花大价钱从烟厂购买扁担,通过出卖自己的苦力,成为武汉早期的码头工人。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韩氏家族也进一步分化,他们中有鱼贩、有屠夫、有皮匠、

有木匠,也有从事过猪种、骟猪仔业者。有些家境较殷实者,还在大路边开起小茶馆、小磨坊、小杂货铺等。

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很多居民为避战乱,都“跑兵荒”。位于汉水的小口岸集镇罗家墩的官办“玉丰面粉厂”的厂主弃厂而逃。闻此消息,舵落口、江家墩、崔家墩、韩家墩、辛家地等四乡八镇的乡民蜂拥而至,抢夺面粉。传说,唯有韩家墩一户人家不搬面粉,而是闯进工厂账房,将装有银两和银币的钱箱拎走。抢面粉的农民只在短时间内避免了饥饿,而抢钱箱者却开始购置田产、兴建房舍,牛栏,送子女就读博学书院,成为墩上大户。不仅如此,这户人家还在附近开设较大规模的杂货铺,经销大米、油盐酱醋及香纸蜡烛。一场战争让一个官办工厂几近倒闭,却让一户韩氏家族暴发起来。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