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明白要趁早
朝花夕拾的求学与打工模式
但她并没有因此消沉,优秀的人总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很好地管理它们。她发现美国式教育允许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独立思考正是她的强项。她用擅于规划的头脑,开始规划她的留美生活。
邓文迪第一项规划从时间开始。她每天将自己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早6点起床,8点至11点上课。下课后,她和许许多多没有背景的普通留美学生一样,不能出去逍遥闲逛,找中国餐馆打工,替美国家庭带小孩,常常晚上十点之后才能下班,回家温习当天课业,睡觉时已是深夜。
整整四年时间,她都忙碌得像个飞转的陀螺,恨不能把一分钟掰成两半来用。美国学校以学分制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不管学生平时在做什么,学分够了就可毕业,这为她打工赚钱提供了方便。
另外,在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时,她改学经济学,也能兼职会计方面的工作。正式工作上的语言交流,与在中餐馆打工和给人家看小孩的生活交流不同,需要更多专业词汇才能准确表达语义。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语言能力更上一层楼,与外界的沟通越来越顺利。
繁重的打工生涯,并未影响邓文迪的考试成绩。考试对于邓文迪来说,并非难事。在中国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中国留学生,从来不会畏惧考试,邓文迪又是应试高手,所以,她顺利拿到了毕业证。
那时,在邓文迪看来,为留学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极其值得的。在以后的岁月中,她重新回忆学生时光,总会充满无限眷恋——那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人生。严格地说,那是她脱离父母监管,独立生活的伊始。不,应该是独立生存的开始。
“生活”与“生存”大有不同,“生活”更多注重情绪情感方面的需要,大意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安排好自己的饮食起居就好;“生存”侧重于衣食住行、金钱方面的需求,大意是必须在保证自己饿不死的前提下,再过上好一点的物质生活。
她初到美国,就在面临生存挑战的情况下坚持学习、打工,努力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如果没有超强的忍耐力和坚韧的毅力,早就卷着铺盖卷回老家去了。
跨跃大西洋的求学之路,绝对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不身临其境,不亲自尝试,很难想象个中滋味。这些困苦的经历,时时激励邓文迪必须在美国混出个名堂出来。
在当时,她与千千万万个在美留学生没有什么不同,手中捧着的加州州立大学毕业证并不是一块万能的敲门砖。
那时候,她还不是什么人生的大赢家,只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单薄的华人女孩。
她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一步一个脚印,果然路如人心,越美越宽;学如江海,越积越多。
张吕清、赵光耀著
团结出版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