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
近日,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副司长朱涛透露,《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第五次修订发布,将于2017年10月起实施。这次修订放宽了对于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管理规定,允许航空公司为主体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政策。
长期以来,国内航班乘客大多都已经习惯飞机上有关“关闭手机等设备”的提示语,还曾出现过因乘客拒不配合而引发矛盾,乃至受到处罚的事件。连带着,手机厂商推出的“飞行模式”也显得有些鸡肋。此番《规则》修订的发布,被不少人解读为“有望实现在飞机上玩手机”,足以见得公众对这一改变的期待。
飞机上的“手机禁令”,在当下不仅是行业规范,更是写入了相关法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将来情况有所变化,也不代表现在违反法律制度是合理的。这是规则的刚性所在,也是乘客义务的一部分。
在此之外,有必要讨论的是,对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实行“一刀切”,是否有绝对意义上的必要。或者说,在运行安全和乘客的体验上,能不能取得某种平衡。
大多数人并非航空或通信专家,在评判规则上拿不出什么科学论据。但只就航空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不少国家都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至少允许使用手机一部分功能。仅此一条,就足以说明,现行的制度至少存在可以提高的地方。
在公众的呼吁和诉求以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近年来也始终在进行着讨论和建言。与乘客群体相比,他们的人数虽少,但意见更加权威,论据更加确凿。他们的关注与发声,同样是推动常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动力。
由此看来,手机的此番“解禁”,既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也是管理部门与时俱进、回应诉求的结果。虽然尚无具体的时限,也没有统一规定,但可以想见的是,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航空公司必然会尽其所能地改善服务,这对乘客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之后的过程中,无论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依然要将飞行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并以科学作为决策的依据。比如对手机使用的功能和时段如何控制,比如在乘客高度密集的环境下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噪音干扰,以及规范乘客的使用行为等等。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