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冬天在故乡
2017-12-15 07:26:00 来源:汉网

鲁珊

本期《街谈》栏目谈的是“冬天”(扫码观看视频)。

在武汉零下2度的天气,讨论南方人扛冻还是北方人扛冻,颇有些“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意思。反正,无论北方人、南方人还是中部地区人,在此时此地,这湿冷而没有暖气的冬天里,我们都只能“熬着”。

身体如何抵御冬天,基本上在出生时就已经由基因决定了。人的身体机能,通过一代一代族群进化,基本能满足气候要求。所以中国人,无论在国内哪个地方过冬,都扛得住。冷不冷多数只是一个主观感受,而主观感受,受个人情感经历影响很大。

暖和,决不是冬天的惟一指标。

昨天逝世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因《乡愁》一诗为人所知。台湾的冬天,冷一点的北部都有12度左右,更不要说十八九度的台南。这样的冬天好过得很,就像《街谈》栏目里的海南小伙说,到武汉之前,还从没穿过羽绒服呢。而余光中是南京人,在南京度过少年时光长大成人,直到1950年迁居台湾。跟台湾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南京的冬天湿冷难熬。

但是,余光中在1972年写下《乡愁》,与内心的情感和时事的变幻比起来,显然,气候不是问题。2000年,72岁的余光中终于重返南京时,他在散文中说,南京的秋冬,是最舒服的。

故乡在一个人的心里,大概包含了祖辈累积的地域认同、方言、风俗、习惯,以及自己年少时最好的时光,包括作为一个孩子时的家庭记忆。现代心理学研究,人的器官之中,记忆最长久的是嗅觉——气候大约也就这样被情感化、风俗化了吧。

冬至在即,网络上很多怀念冬天的文章。有人写北方的冬天,怀念的不是暖气、大雪,而是化雪时的三四月,每天街上都是肮脏的雪泥,万物都在白雪中渐渐露出真面目。有人写南方的冬天,怀念的不是温暖的冬日太阳,而是那些靠抖,靠搓,靠跺脚过冬的岁月,因为那时候,人与人互相取暖,尤其是幸运地拥有一段恋情的话。

没有情感的加持与介入,任何事物都没有嚼头,反之亦然。于是我们很会心地听到,小伙们给出的“过冬神器”里还有女朋友。中国古代没有春夏秋冬的概念,只有寒暑之分,此消彼长,那时候也没有温度计,关于气候的一切,都在人的主观感受中。

所以有时候想,“地图控”也是个伪概念,因为在每个人心里,心理地图与气候地图都是不一样的。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