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泛化倾向值得反思
2018-01-15 07:10:00 来源:汉网

这两天,又一起关于教师、关于师德的话题,在网上吵翻了天。

两年前,上海一名教师在一起医疗纠纷中将一位医生打致鼻梁骨折、小便失禁。这是典型的医闹行为了,也受到了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两年之后,这名教师报评高级职称,网友顿时炸了。“这样的老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当医闹,师德失范,凭什么评职称?”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

且不说是否允许行差踏错者改过自新,只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如此苛刻?难道当上教师就绝不允许任何私德有亏的行为?

前几天高铁拦门的女教师是这样,现在这“医闹”评职称也是这样。

在这两起事件中,最常被提及的话题,是师德。

师德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在教育劳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规范,是约束其在校园内的一言一行的。走出校门,老师也就是个普通的社会人,也会跟卖菜小贩讨价还价,也会与街坊邻居吵架斗嘴,这些与她的师德又有什么关系?

很多时候,国人很喜欢“职业杀”,常把一个人的不当行为,不管有没有必然联系,都与其职业生拉硬扯在一起。

其中,最常受诟病的,就包括医生、警察、教师。

因为各种原因,对这些职业积累的怨气,在合适的机会就会寻找宣泄的出口。而在这宣泄之时,作道德指责是最便捷最顺手的。

但是,私德有亏,并不见得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而我们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成为道德楷模。

所以,对教师、对医生、对警察,还是稍微宽容一些的好。从事这些职业,不是对他们的惩罚。如果他们一入行就背负着这沉重的道德枷锁,于他们、于我们,都未必是好事。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