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蹬鼓》
2月10日至21日,按照中国文化部主办的“欢乐春节”非洲行的路线,成都艺术团赴埃塞俄比亚、塞舌尔、毛里求斯等东非国家进行演出,促进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让当地的祖国同胞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我作为随团记者,一同前往。
访问的第一站,是位于东非高原的城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这里华人众多,艺术团刚刚到达,就受到了来自中资企业和孔子学院志愿者们的热情接待。
亚的斯亚贝巴,在阿姆哈拉语里的意思是“新鲜的花朵”。在这里,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当地人如火的热情与如花的笑容,以及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至少是春节文化的熟悉。走在街巷,时常会有人走过来握手致意;经过一些小商店时,店主也会不时蹦出“你好”“看看”之类的中文;如果你摇着头表示不感兴趣,他们同样会开心地大笑,也许还会冲着你离开的背影喊一句“新年快乐”……我惊讶于这个国家的普通民众竟然都知道春节,也感动于他们爽朗的笑容。也许,只有看到这样的笑容,才能从心底理解什么叫中非关系的“真实亲诚”吧!
舞蹈《百花争妍》
有了这样的热情与互相了解,不难预见演出的成功。艺术团端上的一道道“大餐”令人回味无穷:舞蹈《百花争妍》曾荣获国家级舞蹈比赛金奖,也是2014年央视春晚广受好评的节目之一;杂技项目《单手顶》与《蹬鼓》,一刚一柔,展示了身体的力量与柔美;川剧艺术的招牌绝技《变脸吐火》;用5种民族乐器演绎的组曲《凉山风情》……演员们克服了时差、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将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全场掌声不断。
川剧绝活《变脸吐火》
更妙的是,东道主也有节目回赠。埃塞俄比亚武术协会的学员们登台献艺,与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切磋技艺。学员们多是十来岁的少年,拳法、长鞭、棍术、长枪……少年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看起来刚五六岁的小男孩在台上打起了醉拳,另一个年纪稍大的男孩打了一套猴拳,身段有模有样、神情憨态可掬,顿时引起全场善意的哄笑。
埃塞武术协会是埃塞国内29个单项体育协会之一,协会成员在全国各地开办的武术学校多达300余所,此次登台的小演员们就是这些学校的学生。看到演出大受欢迎,协会主席阿杜非常高兴,“中国武术是埃塞青少年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以后协会还会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帮助!”据中国驻埃塞大使馆文化参赞游翼介绍,对埃塞武术协会的支持已被纳入“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13年至2014年,协会共有10名会员先后来到中国,在文化部授牌的4家对非文化培训基地之一――嵩山少林寺进行了武术进修。
“欢乐春节”进校园,是每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艺术团的第二场演出安排在了埃塞俄比亚职教学院。演出还未开始,现场就早已热闹了起来。两项非遗展览――泥塑、糖画以及书法展台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魔术《中国风》
“这就是书法吗?”忽然,一位小伙子走过来问我,语气有些惊喜与不确定。原来,他是孔子学院的学生,早闻中国书法艺术之名。见我点头,他又请教几个汉字的意思。那字幅上写的是“高山流水”,我开始给他讲述伯牙子期的典故,周围不知不觉间又已围上了一些学生在认真地听。“那么,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我讲完之后,他点点头表示听懂了故事,又要求拿着字幅合影留念,“我们也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已不是第一次听到。它曾出现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口中,出现在接送我们的司机口中,如今又从一个学生口中听到。我一向觉得英文对情感的表达有些夸张泛滥,此时,却忽然间真正感受到了词语背后的情谊。
杂技《单手顶》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来到了塞舌尔和毛里求斯。恰逢塞舌尔第二届中国年开幕,总统亲自出席了开幕式,对精彩的演出赞不绝口,最后更是临时更改了行程,直到演出结束,又和演员们一一握手致意后才离开。
在毛里求斯,春节对当地人来说也并不陌生。毛里求斯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举办了十余年,最初只是当地华人自己组织的庆祝活动,而如今,对于当地人而言,中国艺术团于春节期间来访,已经成了一个新的传统。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在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艺术团献上了两场盛大的演出,毛里求斯广播公司电视台还对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为了让当地人更好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毛里求斯的中国文化中心提前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在路易港市政府的院子开设了“春节体验展”,并到小学校园里进行了春节知识讲座。
此行的演出,在每一个地方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整个行程中,我脑海里始终盘桓不去的,不止是那带着尘土的街巷、花儿一般的笑脸,还有那句质朴真诚的话:“我们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