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编剧崔凯:喜剧小品创作究竟难在哪
2015-02-28 16:28:20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不差钱》编剧崔凯:喜剧小品创作究竟难在哪

2015-02-27 崔凯 人民日报文艺 人民日报文艺
人民日报文艺 \

rmrbwy

汇集人民日报文艺版面精华,推介原创独家消息评论

注:
崔凯,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编剧代表作有拉场戏《摔三弦》,喜剧小品《如此竞争》(又名《十三香》)《对缝》《牛大叔提干》《红高梁模特队》《过河》《送水工》《不差钱》,曾主编《中国传统二人转大全》。
喜剧小品创作究竟难在哪
本文原刊发于2015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
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作品积累,临到上阵才招兵买马,临时“凑包袱”“攒段子”,急就成章,如此这般的创作状态很难拿出优秀作品
  近几年来,春晚喜剧小品的红火势头大不如前,观众点赞的不多,吐槽的不少。常听一些观众抱怨笑得不爽,或者笑过之后想不起来笑的是什么,感到没趣儿、没味儿、不够劲儿。
  喜剧小品难道真的走到穷途末路了?对于其中症结,有些人认为,小品演员老面孔太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有人认为,一些春晚中反映北方农民生活的作品偏多,显得比较“土”,不够新颖;还有人认为,春晚审查制度偏严,不利于发挥喜剧小品的娱乐功能。这些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得到了回应和调整: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活跃在春晚舞台上;喜剧小品在选材上也开阔了,偏重娱乐性、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占了较大比重;语言类节目的审查方式也做了不少改进。可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收到明显“笑果”,反而是,不少作品为搞笑而搞笑,有些变得更加肤浅,有些甚至就是网络段子的拼凑,或者是小剧场脱口秀的碎片化展示,把小品这门“笑的艺术”变成了“可笑的艺术”。
  作为一个多次参加春晚创作的老作者和小品艺术长期的观察者,我以为,相比于小品谁来演和怎么演,观众更在意的是演什么,题材和内容是观众的兴趣所在。喜剧小品面临的真正难题其实是创作问题。
  一是缺少专业创作队伍。时至今日,全国没有任何一个艺术院校开设喜剧小品创作课程,也没有任何艺术团体培养喜剧小品作者,更没有形成喜剧小品的专业创作群体。没有一定的专业作品积累,常常是临到上阵才招兵买马,现策划、现编、现写,有些演员找不着作者,只能自己“凑包袱”“攒段子”,急就成章,如此这般的创作状态很难拿出优秀作品。
二是喜剧小品创作者大多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单纯靠写小品几乎不可能养家糊口,所以创作者平时都在忙别的事情,无暇积累生活素材和创作素材,临到关头很难拿出“充满真情,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小品作者们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悟,靠上网搜集笑料搞创作,这种模式只能产生肤浅的作品。
三是对喜剧小品艺术存在审美误区,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审美引领,创作质量得不到提升。喜剧小品是喜剧艺术的浓缩,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放大镜和多棱镜,内容才是小品的灵魂。有些人一谈小品创作,张嘴闭嘴讲的都是“包袱”“笑料”或者所谓“小龇牙、大咔嚓”之类的“行话”,把耍嘴皮子看做喜剧小品的关键,不注重对喜剧情节的巧思、对喜剧人物的塑造和对喜剧性格的刻画,甚至忽略了对幽默、机智、诙谐和抑恶扬善的审美追求,只剩下荒诞不经的搞笑,以致审丑取代了审美,喜剧成了闹剧。
四是喜剧小品创作题材存在局限。过年了,大家都图个乐呵,春晚中出现的喜剧小品不应对某些职业、某些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以讽刺为主的小品稍不留意就会遭遇“对号入座”。这些有形无形的束缚,给喜剧小品创作带来“选材难”的问题,在选材这一关上没能实现突破,遑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
尽管喜剧小品创作面临上述诸多难题,但也不是毫无破解之道。关键是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功夫下到组织喜剧小品创作上去,到生活中去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摸清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和精神文化需求,反复锤炼打磨作品。以央视春晚为例,至少提前半年就得把作品立起来,走进基层,通过反复演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才能拿出优秀的作品。当然,艺术创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践问题,有道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经历过春晚小品创作难的无数困扰,我衷心希望喜剧小品能走出瓶颈,再创辉煌。
小品创作先解“三忧”
本文原刊发于2012年2月16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
提要:艺术创作不可急功近利。单纯从“笑果”出发,以网络笑话代替生活素材,缺少思想,小品就没有滋味
  “小品是否已穷途末路”这一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不过,纵观当下喜剧小品的发展态势,总体上看不必悲观,毕竟步入而立之年的喜剧小品已在大众心里扎下了根。在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创演小品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专业文艺团体送欢乐到基层的活动中,小品是主打节目;在商业演出中,喜剧小品是被经营者看好的卖点;在艺术院校的戏剧教学中,喜剧小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然而,为何近年有关小品的批评和责难之声不绝于耳?主要原因是小品在创作上步入了误区, 与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产生了很大距离。

  问题一,创作心态浮躁、思想肤浅和作品浮肿,无论怎样借助于布景、服装、道具和其他外部手段,都难以掩饰创作的苍白与乏力。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不可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提炼,仅靠模仿与克隆,依赖网络笑话为生活素材,写不出精品力作,满足不了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单纯从“笑果”出发,往往就缺少必要的思想内涵,缺少诗意、哲理和崇高,如此小品“品”不出滋味。

  问题二,创作模式有误区。喜剧小品问世30年,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创作团队,也没有以表演小品为主的艺术团体,常常是晚会剧组成立后现网罗几位作者(基本上是老几位),通过想点子、侃路子、写稿子、搭架子,然后进入审查,接着与观众见面。这种小品创作模式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什么样的写作“高手”不用深入生活,也不用把作品拿到观众中去检验,而是写出来就直接排练、上台演出就能获得成功呢?没有这样的“高手”。
  问题三,创作禁忌过多。喜剧的主要功能是抑恶扬善,通过讽刺与批评,让人们在笑声中与人性的弱点告别。然而,我们却为喜剧小品创作人为设置了许多禁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批评,各种社会阶层和行业也不能讽刺,写农民有丑化农民之嫌,写无业游民有伤害困难群体之虞。如此这般,喜剧小品为了避免对号入座,只能回避矛盾,回避现实,远离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

  小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喜剧文化和小品艺术规律和生态的探讨,帮助喜剧小品走出创作困境。

  一是注重培养喜剧小品的创作队伍,解决当前创作人才紧缺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创作喜剧小品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作者出力不小,获益甚少,不如写电视剧或其他文学作品来得实惠。可是,真正能写出优秀小品的编剧,又不是只会搞笑和使用语言包袱就可以胜任的――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意识,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接地气,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次才是对创作技巧的掌握。把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编剧吸引到喜剧小品创作队伍中来,是繁荣小品创作的关键。

  二是要加强喜剧小品的理论研究和美学建设。喜剧小品已走过了30年发展之路,但是小品的理论研究和美学建设滞后于艺术实践,谩骂与嘲讽不属于美学批评范畴,无助于小品的成熟与发展。寻求理论上的帮助和美学的引领,是提高喜剧小品创作水准的必由之路。

  三是营造适合喜剧小品发展的生态环境。小品是供人品味和品评的小型艺术样式,不必让它负载沉重,它只能是为观众提供愉悦和欣赏,并像漫画一样针砭时弊,有内容深度。小品所塑造的喜剧人物,所刻画的典型性格,或者所批评讽刺的不良现象,都是黑格尔说过的“这一个”原则,而不能代表哪个阶层和社会群体,人们大可不必对号入座。

  观众的喜爱和需求决定小品的命运。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会为小品的创作、传播和走向多样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期待,小品的明天会更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