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多余
过年回乡回出一堆哀叹,故乡沦陷、年味消失论不绝于耳。对于我来说,这都不算个事,潮汕的年味在舌尖上,有做祭,就有年味。
祭,睹字思义,以稻米为主,糅合其他食材做成的副食品。将祭文化发扬光大的,便是潮汕,逢年过节,各地不同的祭种之多,绝对亮瞎外地人的眼。而这些争奇斗香的祭,基本都出自每家每户的“老姿娘”(上年纪的妇女)之手。大老爷们如我,自己不会,看母亲和老婆做祭,成了过年的主要节目之一。若看得食指大动,忍不住偷吃一点馅儿,也能找回一点童年的感觉。
广东人出了名的什么都吃,潮汕尤甚。潮汕美食之所以那么出名,除了求鲜求精外,食材的丰富多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体现在做祭所用的食材上,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过年必做的鼠麴祭,便是典型。
鼠麴祭,也作“鼠曲祭”,几乎所有潮菜馆都讹写成“鼠壳祭”(潮汕话中“麴”与“壳”同音),因为潮汕人食名在外,“鼠壳祭”确曾吓坏过不少外地人,以为真是用老鼠皮做的。其实,鼠麴祭,是用糯米+鼠麴草+馅料做成的祭品,跟老鼠没有半毛钱关系。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佛耳草,散长于田间地头,因其叶有“白茸如鼠耳之毛”而得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又可和米粉食也”。李时珍是否吃过鼠?祭不得而知,潮汕先民断断不是看了《本草纲目》才发明鼠?祭的。
潮汕的田间地头遍地可见的鼠曲草。
年临节近,老姿娘们便会带着孥仔(小孩),挎着竹篮,下田采鼠?草。整棵采回,只摘嫩叶,洗净,熬熟,捣烂,加粘米粉、糯米粉和水揉成团,巧手翻飞,三抟两捏,祭皮便初具规模,接着放馅、压印、成形,整屉放入鼎,炊上二三个字(5分钟一个字),热腾腾、香喷喷、让人垂涎三尺的鼠?祭便可以上床了(潮汕人称桌为床)。
煮熟、捣烂的鼠曲草再和上粘米粉、糯米粉和水,不停糅压。我妈一做祭,浑身是劲
掐一小团,不停搓圆
再捏成祭皮。潮汕男人中,像我爸这么能做祭的,凤毛麟角
潮汕鼠?祭有咸、甜及咸甜双拼三种馅,适合不同人口味。甜馅以绿豆沙、乌豆沙为主,充当咸馅主力的是糯米香饭(香字潮音为攀),佐以猪肉丁、香菇丁、花生末等。有钱人家料足,手头紧的,用油把糯米饭炒香点也就是了,反正馅包在祭里,一口咬下去,荤素自知。
香糯米饭为馅
装馅
包圆,必须做到不露馅
祭馅的有料无料固然重要,外观上的雅(美)不雅也颇为关键,它直接反映做祭的姿娘是巧是拙,半点马虎不得。潮汕祭印(模)都大同小异,但捏皮、包馅的时候是否有经验,手是否灵巧,直接决定了一个祭是滴馅不漏还是破绽百出;经验不足的,包馅、压印的时候看不出问题,一炊熟就露馅了。同族同宗,同桌拜祖宗或神明,谁家的祭雅谁家的祭丑,一目了然。于是,能否做雅祭,便成了衡量一个传统潮汕姿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
压模印祭
压印工序必须非常细心,力求均匀,方能有一个外形美观不露馅的雅祭
用筷子给祭的边缘做记号,一般无孔为甜,单孔为咸,双孔为咸甜双拼
印好的祭垫上蕉叶,整装待蒸
开锅霎那,年味满屋
点上一点红,表示此祭为拜老爷(神明)专用
如此诱人,怎能不垂涎三尺
竹篮通风透气,有利自然冷却
不过,你若当面夸一个潮汕姿娘会做雅祭,多半会当面讨个没趣。因为,“做雅祭”是一句由做祭引申出来的潮汕口头语,比喻嘴甜舌滑会说好听话、场面话,也比喻做足表面工夫,是褒是贬,其微妙处,也只有潮汕姿娘才能切身体会。
潮汕人传统观念中,一个好祭必须料足皮雅,一个好姿娘也当如是。不过,从80后开始,会做雅祭的潮汕姿娘越来越少,年节一近,市场上到处有成品祭卖,潮汕姿娘做雅祭的画面,越来越难得一见了。
三代潮汕姿娘,会做雅祭的,基本到70后止,80后很少人会了,90后肯围观,已是对70后母亲和50后外婆的莫大安慰。
版权声明:本公号(南方都市报-副刊nfdsbwhfk)发布内容除标明来源转载外,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授权。凡是未经授权擅自转载者,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