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村生源,高校该如何?|看完用得着
2015-03-01 23:05:35 来源:麦可思研究

面对农村生源,高校该如何?|看完用得着

2015-03-01 专注高等教育 麦可思研究 麦可思研究
麦可思研究 \

MyCOS_Research

麦可思研究,专注高等教育。与您分享麦可思最新研究成果、专家观点、高教事件。以案例和数据分享国内外办学理念、管理方法和实践。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农村孩子的家庭经济环境和受教育基础异于城市生源。那么,他们是否更容易在初入大学期间面临学习、生活方面的适应性问题?高校又该如何应对?


重点高校,农村孩子们来了!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在2014年教育改革中,在农村贫困地区的招生方面,涉及两项政策倾斜:

  其一,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从2012年启动,到2014年扩大至22个省份832个贫困县的5万名学生,使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4%。

  其二,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明显增加。

   事实上,在一些重点高校,农村生源的比例已然上升。北京大学本部2014年录取的2809名内地本科生中,近两成的农村户籍新生比例创造今年最高纪录;复旦大学2014年也把10%的招生计划定向投放给了农村考生。


农村孩子的适应之路

   美国ACT的统计发现,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新生适应期的情况),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成就及以后的差异分化的贡献率,占了整体的53%,这表明在大一期间,与其他年级相比,新生更有可能会出现对新环境的紧张、逆反、冲突甚至越轨等不适应问题。

  新生入校后,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要完成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管理上的自制、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适应事件。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由于家庭可以给予的鼓励和帮助有限,与城市孩子相比,更容易面临学习、生活上的适应性问题。

   (1)学习问题

   麦可思对本科院校的新生调查发现,农村孩子遇到的主要学习问题为“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64%)和“缺乏自学方法”(55%)。农村孩子历经“九九八十一考”,终于“修成正果”进入大学,忽然失去了升学的压力,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导致学习动力缺乏。同时,学生也面临着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大学学习方式的挑战,在如何实现从成人监控、指导的学习方式向自我监控与指导的方式转变这一问题上,如果没有适当的学习适应指导,的确可能产生自学方法欠缺的问题。

  美国高校比较重视第一代大学生(可类比国内的农村生源,下同)的学习辅导工作,很多大学都提供个人课业辅导、写作中心、学业咨询等服务,但第一代大学生往往较为敏感,即使在学习上受挫也不好意思寻求帮助。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为第一代大学生专门设置网页,详尽地列出了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强调学业上暂时落后不代表学习能力差,并且很多最初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是作为荣誉学生毕业的,以帮助第一代大学生建立信心,坚持完成学业。

   (2)经济问题

   麦可思在本科院校新生调查中发现,农村孩子在经济方面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基本生活费不足”(51%),且明显高于城市生源出现生活费用不足的比例(37%)。

  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农村孩子入校后,可能会面临生活费用紧张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也始终致力于完善大学生的自主政策体系,努力保证高校贫困学生都能得到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助,从而完成学业。

  然而,农村孩子面临的问题不但包括单纯的经济层面的困窘,还可能包括贫困本身带来的自卑与自闭――不能够自然地融入学校的教育和生活。

  国内高校一般采取专家讲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增强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整体认识,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农村孩子,国内高校一般会结合个别指导和集体教育的方式,了解、解决其生活困难。

  美国高校通过住宿学院制度,以寝室为载体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每个住宿学院都是一个集住宿、教育、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型社区,以住宿学院为平台,引导新生广泛深入地参加活动;学校会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顾问,有针对性地帮助新生熟悉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教师也会常驻住宿学院,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3)人际交往问题

   除了以上困难,对农村学生来说,更难适应的可能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系列交际问题。比如,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和教师接触,如何参与到讨论中,等等。这些看似寻常的情形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非常陌生,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麦可思调查发现,农村孩子“与异性同学相处有困难”比例最高(56%),且明显高于城市生源出现此类问题的比例(43%)。

  1999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关于新生的成长小组,旨在通过这种形式,在工作者的协助下,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彼此成长。工作者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情景剧模拟等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在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并且了解其他组员,在活动中逐渐适应大学新生会碰到的一些问题,学习一些应对措施。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对第一代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指导,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第一代大学生项目”,定期举行第一代大学生聚会,分享彼此经验,互相支持、帮助,学校的行政人员则对聚会中反映出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很多学生表示“第一代大学生项目”让他们找到了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背景的同学和老师,而学长的经验分享也让他们备受鼓舞。


高校,请持续关注

   除了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应对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典型做法之外,高校也需要持续关注本校农村生源适应性问题的发展情况。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由于家庭难以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充分的支持,他们一旦出现适应性问题往往更顽固、持久。

  高校需要持续检验自身学生工作的有效性,除了了解农村孩子在初入大学阶段遇到的学习、生活等适应性事件之外,还需要在之后的学年里对他们的学习独立性、职业成熟度、就业力发展予以继续关注。

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公司转载须经许可。


温馨提示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精彩没读够?没关系!

1.就业蓝皮书;2.新生;3.学生事务;4.教学教务;5.招生宣传;6.就业;7.专业建设;8.质量年报

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精选好文给你好看!

专注高等教育
麦可思研究
微信号:MyCOS_Research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