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说了些啥呢?
这里没有臆想,更没有编造,充其量只是对高校讲坛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归纳,整理出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如用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和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的方式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动辄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吹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把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解释为政治基因缺陷,主张“政治转基因”;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作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面对高校教堂“呲必中国”引发的议论,是否因为《辽宁日报》的公开信火药味太浓?没有。上纲上线了吗?更没有。不但没有,相反《辽宁日报》还表现得十分恭敬,标题便尊称“老师”,还赫然用了一个“请”字。文中开篇更是“亲爱的老师”“满怀敬畏”。
整个口气不是批评,而是“探讨”“建言”,并一再表示“冒昧”“相信”,通篇言必称“请”,最后还“谢谢”。亲近之词、恭敬之词、商洽之词贯穿始终。目的也说得很清楚,就是希望“亲爱的老师们”以光明的心态,教出“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辽宁日报》如此谦卑恭敬地商量探讨问题有错吗?没错。
但是,《辽宁日报》一不小心,捅了个大马蜂窝,一时间,中国赫赫有名的网络大V,包括几十家着名高校的一些教师,打着大报旗号的某些媒体人、网络社区的领军人物,一个个义愤填膺地杀将出来,顿时网络上波涛骤起,中国舆论场飞沙走石,黑云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