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壹读》的停刊是蓄谋已久的事情,多少有点儿阴谋论的腔调,但深扒林楚方、马昌博两位自2012年以来对“壹读”这个品牌及旗下产品的阐释,就不难发现,《壹读》杂志只是品牌产品的一小部分,或许对于立志转型新媒体的壹读来讲,甩掉包袱,才能轻装上阵。
“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是《壹读》一直标榜的口号。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壹读”是一个品牌,是一个链条式的产品群,包括杂志、时事动画视频、音频、微博、微信,目的就是为了全方位争夺受众的时间。他们统一打上“轻幽默,有情趣”的标签,最终给受众一个整体的综合体验,并形成品牌认同。我们的新媒体编辑部几乎和杂志编辑部一样大。(马昌博2014年文)
壹读传媒一周年(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不跟“传统媒体”这个概念玩了,我们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一群人,一群优质内容生产者”,我们压根就不是传统媒体,所以不要跟我们说什么传统媒体要转型之类的废话。(林楚方2014年演讲)
转型,捆绑起来的工作内容与利益分配
《壹读》最关键的是解决了传统媒体长久以来不同产品线生产的融合问题。我们的内容中心下面包括杂志编辑部、新媒体编辑部、视觉部,三个部门在管理上有分别,但是在业务上紧密的“纠缠式交叉”,形成很多个单独的综合性项目小组。
这样,我们把彼此的工作内容和利益分配都捆绑在了一起,还有什么可以隔阂的?我觉得,说转型,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马昌博2014年文)
“记录时代变革的人首先要自我变革”
既然是市场化媒体,首先要承认自己所处环境的市场化。为什么别的公司倒闭你不觉得惊讶,一个媒体倒闭就天崩地裂?没道理啊。谁都知道,有生有死才是市场。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努力学会做一个有商业觉醒和商业能力的媒体人。我们也学会了计算性价比,把生产的所有东西都看做产品而非作品。
这事本质上是商业思维的建立――传统媒体人的转型需要去除纸媒基因,引入互联网基因;需要去除文人气质,引入商人气质。这是从一个媒体人到一个媒体公司人的转变。(马昌博2014年文)
自我变革第一步,先丢包袱
纸质杂志作为一个落后生产力被壹读传媒战略放弃了,现在我们六成营收在动画视频,三成在新媒体和媒介服务,以后壹读传媒会变成一个更强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媒机构。(马昌博采访文)
从2014年9月开始,《壹读》杂志由原先的双周一出版,改为单月刊,售价也从原先的12元调整为15元。据悉,从去年9月开始,壹读传媒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将从事纸质版生产的工作人员分流至其他部门中。可见,丢包袱的大计事实上从2014年就开始着手了,是主动的行为。
很多内容生产者对《今日头条》不服气,觉得他们是盗窃者,但我比较长期地观察过他们的模式,我不觉得他们是盗窃者,他们对内容的使用顶多算有争议,而且都在可解决的范围里,我相信他们能解决。
作为一家技术公司,他们依靠算法,让用户更方便地得到用户自己想要的信息,今日头条的成功绝不来源于窃取,而来自于他们对智能手机的理解。重要的是,他们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就好像我们和印刷厂也是非常不同的,如果你羡慕他们融了一亿美金,那以前你会羡慕印刷厂吗?内容生产者和技术公司完全不是同行,你只能完成你在产业链上的角色,跟技术公司谈谈怎么合作吧。(林楚方2014年演讲)
《壹读》杂志的停刊,与林楚方加入《今日头条》,也许都代表着一个方向:在新的媒介环境之下,内容正在产品化,商品化,一个好的内容生产者也许会越来越像一个产品经理。至于提供的产品以什么形式存在,并不重要。正如壹读在其公告中所言:“这不是一个悲伤的告别,而真的只是换一种打开方式:比如你们将更多的打开视频或微信与我们见面,而不再是打开杂志。”
回复CX看 当程序猿学会圈钱…一大波营销黑客占领地球
回复BG看 媒体人Biger指数测试,你是什么咖?
回复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闻众筹 | H5 | 媒体人生存 | 可穿戴设备 | 航拍 | 报业转型 | VICE | 传媒并购 | 传媒资本 | 外媒转型 | 突发事件 | 移动采编 | BI | BuzzFeed | 新闻编辑室 | SMG | CNN | 社交媒体 | 界面 | 澎湃 | 新闻伦理 | 新闻实习生 | 传媒新政 | 网站设计 | 新兴媒体 | 交互新闻 | 纽约时报 | 游戏设备 | 普利策奖 | Vox | 媒介广告 | 摄影报道 | BBC | 腾讯新闻 | 媒体App | 数据新闻 | 全能记者 | 机器人新闻 | Quartz | 在线视频 | 赫芬顿邮报 | 招聘 | 报告 | 广电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