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采写 | 张宇 王宇澄 田香凝 周珊珊
这两日,最受媒体圈关注的事件莫过于《壹读》杂志停刊。
早在羊年到来之前,刺猬公社就已获知《壹读》杂志将停刊,壹读掌门人林楚方也将转投“今日头条”,但因为相关人士要求保密,故一直等到《壹读》杂志正式宣布停刊。
这本新闻生活类杂志的停刊,早就2014年9月由双周刊转为单月刊就显示出了迹象。当时有业界人士探讨预计,《壹读》停刊是迟早的事儿。
“刺猬公社”第一时间联系到《壹读》执行主编马昌博,他告诉刺猬君:“《壹读》杂志停刊,不是被迫停刊,而是主动转型,我们现在是一个实现了财务平衡的营收良好的公司。纸质杂志作为一个落后生产力被壹读传媒战略放弃了,我们经过探索终于很开心地找到并确定了新路。”
据马昌博介绍,壹读目前六成营收在动画视频,三成在新媒体和媒介服务。“以后壹读传媒会变成一个更强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媒机构,其重点在我们久负盛名的视频、新媒体和综合媒介服务。”
刺猬君联系到壹读多名员工,他们均对壹读的转型表示祝福。原壹读视频团队成员罗叔表示:“壹读团队内部应该对于纸版停刊早有心理准备,因为纸刊销量一直十分有限,前期依靠淘宝店出售,后来在报刊亭的铺货也很难到位,视频收入的确是壹读的重头。”
《壹读》杂志一直都活得不算好,刺猬君早在2014年上半年就了解到,《壹读》杂志发行量从来都比较惨淡,林楚方和马昌博在跟外界谈到《壹读》时,也始终强调《壹读》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这是我们对外的口号,但绝不是说说而已――要知道,我们的新媒体编辑部几乎和杂志编辑部一样大”(马昌博)。
曾为“壹读”赚得一堆壹堆饭的甜美女主播杨佳瑜也祝愿壹读发展得更好,她在微博上说:“关于壹读停刊,停了一段时间啦。作为一个深爱它的人,我想说,壹读一直很好,杂志停刊正说明它的努力和探索。杂志只是壹读的一小部分,壹读还有很牛的新媒体和视频。”
刺猬君向多位壹读前实习生了解到,他们实习期间一直耳濡目染壹读的理念――壹读,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多位壹读前实习生表示,实习时很清楚自己接触的是新媒体而非纸媒。
《壹读》在官微回复外界议论时表示,确实在战略上主动放弃了纸质杂志,并称:“壹读一直是媒体转型的标杆,未来将继续努力;谢谢大家,我们将继续相爱而不是爱过。”
在前掌门人林楚方看来:“对壹读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壹读传媒可以更轻装前行啦。”媒体人谭人玮也表示:“壹读只是甩掉了包袱。”
有媒体人感慨:“壹读停纸质版为什么要缅怀要伤逝呢?人家已经完全靠互联网挣钱了,纸已经是赔本的项目了。多么成功的转型,跟那些转型不能只好继续抱着纸不放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好吗?”
刺猬君也觉得,在纸媒大势已去的状况下,壹读快刀斩乱麻,将日后的主要发展精力放在互联网方面是理所当然。
而壹读因为自身侧重互联网的业务架构,导致营收结构不同于其他传统杂志,如媒体人@邓布利多在微博上所说:壹读团队一直重视新媒体业务,保持了一定的团队规模,因此壹读停刊对于人员架构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同时,壹读的营收结构也很特殊,对广大同行的借鉴意义也相当有限。
很多订阅了2015年《壹读》杂志的用户担心杂志停刊后能否收到退款,并表示一直未收到杂志。
在淘宝搜索“壹读传媒”店铺时,页面显示“该店铺没有任何宝贝,宝贝可能全部下架了。”
而打开“壹读传媒”淘宝店铺后,映入眼帘的则是“《壹读》杂志发行调整通告”,称:“很抱歉,因为壹读传媒本身转型的需要,经过授权,我们不得不艰难地决定全面收缩《壹读》杂志的发行工作,简单说,已经订阅《壹读》杂志的读者,将不会再收到这本纸质的杂志,我们接下来几个月会具体处理所有后续事宜。”
这则通告还称:“大潮如此,大家都知道,纸质杂志的大规模发行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力,而我们本来可以把这些精力用在更有效率的互联网产品上。未来,壹读传媒将在已负盛名的百科领域(壹读传媒和壹读微信)基础上,开发出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你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更多元更有趣的壹读,它将始终如一陪伴大家。”
春节期间,刷屏朋友圈的习近平打老虎漫画便出自壹读制作的视频《群众路线动真格了?》。
壹读出品的动画视频已是业界一线品牌,基本每周更新一次,长度在5分钟左右,极具趣味性和知识性,传播当下热点百科。
据媒体报道,马昌博曾在“2014新媒体客厅微论坛”分享时提到:“壹读虽然目前还没有盈利,但什么时候能盈利我们有预期。下一步做的首先是会在视频增加更多的投入,我们的视频现在已经是一个事业部的概念,之后会在视频加入销售团队。”
由此可见,壹读很早就开始重视在视频方面的投入。而马昌博昨天表示,动画视频如今为壹读获取了约六成的收益。
在2014年的一期“刺猬公社沙龙”上,刺猬君曾邀请到壹读移动媒体部总监吴久久分享经验。他称,2012年与《壹读》同期上市的还有《彭博商业周刊》和《环球商业经典》。相比于后二者大手笔广告花费,壹读则尝试推出了一系列动画视频。
“最初我们只把视频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和杂志的衍生品,但结果是视频的传播效果非常好,完全可以独立于杂志而存在。”吴久久说。
吴久久介绍,《壹读》每周都会出品一支动画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解读当下热点,每期包括20-25个笑点,形成了《壹读》独特的形式和风格。
在刺猬君看来,壹读若决定重点发展其视频业务,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变现,值得期待。
“壹读”在停刊声明中称将重点发展新媒体,据刺猬君了解,“壹读”尚未有自己的App,主要借助微博和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推送内容。据刺猬君观察,比起发展微博,“壹读”目前似乎更重视微信公号。
如果让刺猬君来形容壹读微信公众号,大概会用到:清新、风趣、及时、关注度高这样一些词汇。
自2013年3月3日上线至今,“壹读”微信公号已经发展了近两年,大概经历了3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得益于微博导流。“壹读”微信公号刚开始运营时,其微博已有超过十万粉丝,所以第一批原始用户是从微博的忠实用户而来。那时候,壹读君每天都会在发布之前做内容预告,用有料的内容吸引读者关注微信,把分散的微博粉丝,集中到“壹读”微信公号,成为用户。
第二个高峰是因为增加了语音栏目。女主播佳瑜甜美的声音、趣味横生的域外时事、清唱的晚安小曲――引领了公众号的语音播报风潮,同时也斩获了一批死忠壹堆饭。
第三个高峰则在壹读动画视频稳定推出后。“壹读视频”总是能够用幽默风趣地方式为壹堆饭们解读时事,成为“吸粉利器”自然毋庸置疑。
如今,凭借“轻幽默,有情趣”的内容,“壹读百科”“壹读君有后台”“涨姿势”等栏目已成为“壹读”微信公号的主打栏目。小清新的壹读君通过微信平台既提供精致的原创内容,也整合壹读的多种资源――杂志内容精选、壹读视频、与用户互动等,为壹堆饭们提供了一份“悦读”盛宴。
2015年伊始,“新浪华语互联网新媒体大奖”名单揭晓。新浪给壹读的颁奖词是“都市生活,忙忙碌碌。想要放松,壹读在手。妙趣横生的信息资讯,品质生活的实用美学,轻松美好的悦读体验,给予快速信息化的城市人群以温暖和力量。”
在之前的“刺猬公社沙龙”上,吴久久解释了将《壹读》定义为“轻幽默,有情趣”的原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有相同的风格和趣味的一批人,满足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读者的“悦读”需求。
吴久久说:“《壹读》并不像其他杂志,要么专注于做专业的人物新闻,要么做非常硬的财经报道,我们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小、比较年轻的多媒体机构,并不具备强大的资源和财力去做专业的深度调查和特稿,所以我们决定去挖掘新闻背后的趣闻、原理、百科,挖掘被公众忽视或不理解的冷知识,以新鲜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
他举了两个例子,《壹读》封面曾刊载的“跟中南海做生意”和“中央办公厅的细节”,选题都是从公已开发行的杂志中挖掘出来的,“把公众视野外的东西换个语态搬到公众视野中来”。
“在移动平台上,稀缺的不是版面,而是读者的时间。”而壹读努力想达到移动平台内容生产的融合模式,即形成“视频+新媒体+杂志+UGC的创意中心”的架构。
林楚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对于壹读来说,最大的革新就在于,整个编辑部不是专门做杂志,没有这个概念,它其实是个内容中心,它的内容一部分是用来做杂志的,同样的内容页会变成视频产品。只要你有好的内容,渠道就不是问题。”在林楚方看来,要做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款产品的话,杂志的属性只是一部分,它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基于新媒体的产品。
林楚方给壹读的定位则是“一群人,一群优质内容生产者”,“我们压根就不是传统媒体,所以不要跟我们说什么传统媒体要转型之类的废话。”在他看来,“天上掉下来个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告别那些落后的、破坏环境的产业,让我们也绿色一把。”
正如壹读在其公告中所言:“这不是一个悲伤的告别,而真的只是换一种打开方式:比如你们将更多的打开视频或微信与我们见面,而不再是打开杂志。”
在刺猬君看来,壹读不过是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借助多种不同渠道介质,选择更合适的方式传播内容。刺猬君也望壹读以后可以如林楚方所言,不受渠道的气,用绿色的方式,让用户继续“悦读”下去。
【壹读简史】
2011年10月,《壹读》进入筹备期;
2012年3月,投资中断,集体休假;
2012年6月,重新开工;
2012年7月23日发布第一条微博;
2012年7月25日,发布第一支视频;
2012年8月6日,《壹读》杂志创刊;
2013年3月3日,壹读微信上线,组建了移动媒体部;
2015年2月27日,壹读宣布纸质杂志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