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执着感情或某个人,其实是缺乏“自我价值感”
2015-03-02 12:33:20 来源:佛医堂

过于执着感情或某个人,其实是缺乏“自我价值感”

2015-02-28 塔拉?布莱克 佛医堂 佛医堂
佛医堂 \

foyitang95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医文化平台“佛医堂”,每天都有义工师兄值守,与您交流各种健康、佛法话题。

编者按语:

  现代人活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物质的丰富并不能让心灵解脱,普遍缺乏自我价值感,给生活带来无尽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陷入迷惘,受困于心头的千端万绪,恐惧可能面临的失败时,基本上也陷入了与梦境相似的状态。


  我们好似活在一个完全界定了生命历程的清醒梦境里,奋力挣扎着试图到达某处、试图成为更优秀的人、试图实现什么成就、试图避免犯错。


  无论是在吃午餐或是开车回家途中,无论是在跟伴侣交谈,还是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时,我们不断在脑中重复播放自己的忧虑与计划;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相信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终究还是不可能有所成。


  与缺乏自我价值感形影不离的,是对他人与生命的疏离感。

  假使我们是有缺陷、不健全的,又怎么可能感到有所归属?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我们愈自觉有缺陷,就愈感到疏离且脆弱。而潜藏在自觉残缺的恐惧之下的,则是更原始的恐惧,譬如担忧会有什么坏事发生。


  而我们对恐惧的回应,就是想要责怪、甚至仇恨我们认为是问题根源的对象:譬如自己、他人或是命运。然而即使是将憎恨指向外界,我们的内心深处仍旧感到脆弱无比。


缺乏自我价值感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导致形形色色的痛苦。


  对某些人来说,最显着的就是呈现上瘾的症状,例如酒瘾、毒瘾或是嗜食。


  有些人则是执着于一段感情、依赖某一个或某一群特定的人,好从中寻求完整的自我,以及生命存续的价值。


  有些人则长时间拼命工作,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上瘾症状在我们的文化中相当受推崇。


  此外还有些人则不断假想外界的敌人,永远在对抗世界。


  这种自觉残缺、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信念,使我们难以相信自己真为他人所爱。

  许多人生活在忧郁之中,自觉无法亲近他人;我们害怕被别人看作很无趣、愚蠢、自私或没安全感,以致被排斥;而如果自己不够迷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给予我们亲密浪漫的爱。




  我们渴求归属感,憧憬能轻松自在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且能全然接纳自己;然而,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却使我们始终无法尝到归属感的甜美。


  当我们的生活痛苦不堪或失控时,缺乏自我价值感之迷惘就会倏然倍增。

  我们可能会以为,生理疾病或沮丧情绪都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基因不良,或者自制力不够,抑或缺乏意志力。


  我们也可能会觉得失业或离婚是自己的缺失,若当初能再努力一点,也许一切就会顺利多了。


  即使我们可能也会归咎于他人,然而心里还是默认自己是始作俑者。


  即使受苦或遭遇不幸的不是自己,而是身边亲密的人,比如说伴侣或孩子,我们还是会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我的一名接受心理治疗的客户,她13岁大的儿子罹患了过动症,她为儿子遍求良方,包括就医、饮食疗法、针灸、药物治疗,再加上更多的爱心,然而,儿子的学习成绩还是退步,在人际关系上也十分疏离。


  他确信自己是个"窝囊废",时常因为痛苦与挫折而大发雷霆。无论为儿子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位客户仍然活在极度的痛苦中,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而且要更努力才行。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所呈现的不一定是明显的羞愧感与缺陷感。


  当我告诉一位好友,我正在写有关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主题,而这种倾向又是多么普遍时,她坚定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我而言,主要的难题并非羞愧,而是傲慢。"


  这位女士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兼老师,她告诉我,她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觉得很多人迟钝无趣。由于受到许多人的景仰,她恃才傲物、睥睨一切,自觉鹤立鸡群。


  “承认这点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说道,“或许这就是你所谓的羞愧感吧,不过我真的很喜欢大家尊敬我……只有这样我才能对自己感到满意。”


  我的这位朋友呈现的即是迷惘的另一面。她继续坦承,肠枯思竭,毫无创作灵感,自觉一无是处,或得不到赞赏的眼光时,她的确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我价值感;除了单纯地认可自己的才华,充分享受自己的优点外,她还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才会感到满意。

  若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们就永远无法放松,我们战战兢兢地监控着自己,不时挑自己的毛病;找到毛病之后,我们就更加没有安全感,更觉得缺乏自我价值,如此一来我们就得更加努力了。


  这当中很讽刺的是,我们究竟以为自己要往何处去?

  有个禅修学生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好像在压榨生命,不断被希望有所成就的想法所驱使;接着他又忧伤地说道:“我觉得自己飞快地虚度生命,仿佛就要这样一路冲到死亡的终点似的。”


  我在禅修课提到有关缺乏自我价值感的痛苦时,常注意到学生频频点头,有些人甚至热泪盈眶。他们可能头一次发现,羞愧感并非只是自己的精神负担,许多人其实深有同感。(选自《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修禅练习》


  (责编/贤一)




  欢迎加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医文化平台――“佛医堂”公众微信:foyitang95


  佛医堂义工团队每天都在微信值守,为大家解答各种健康知识问题。


  官方微博:@佛医堂

  官方博客:www.佛医堂.com

  官方微信:foyitang95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