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民小组长李正学的带领下,沿着禄劝县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新建别墅背后的小路,往山上步行约十分钟,便来到了关祥祖的老家。脚一踏进院子,李正学就对着正在墙角水龙头下洗头的男人打招呼。李正学指了指,向记者介绍:“这就是关祥祖。”
关祥祖,土生土长的万德村人,67岁。中等身材、体型微胖的他,脸上布满了雀斑,身穿一套极其普通的黑色西装,里面配了一件打底的白衬衣,脚上的凉鞋沾满了泥土。乍一看,他就像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拍了拍沾在衣服上的泥土,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刚从山里绕了一圈回来。”
要不是李正学介绍,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普通的男人,就是村民口中一直念叨的“关院长”。他不像大家想象中那般“土豪气凸显”,更像家里的长辈。这么多年来,关祥祖一直默默为村民们操心着,为了彻底改变家乡的贫困,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关祥祖从1996年到2015年20年期间,为万德村的做了三件事:为村民们免费修房子、修缮学校、铺路建桥。
2012年,关祥祖回乡喝喜酒,看着村民们的房子破旧且居住分散,有的村民为了赶来喝喜酒甚至要走上一两个小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年幼时自己家境贫寒的那些日子,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村民,想起自己离乡那天在心里许下的诺言,关祥祖暗下决心。吃过饭后,他把想给大家建小区的想法告诉了村委会。一时间,村里“炸开了锅”。
随后,万德村委会的干部们开始入户走访,征求村民们的意见。一听说关祥祖要为村民们建房子,李学明、孙显梅夫妇赶紧找到村委会主动将自家最适合集中盖房的几亩地拿了出来。不到10天,全体村民就同意了,这件事有了眉目。
在禄劝县,当地人听到万德村都有点怵,因为道路难走的程度“是让人手脚都抖起来的”,要在这里建房的难度实在难以想象。“万古莫村小组没有平地,要在坡上推出两块平地,推地建墙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李正学如是说。
“这房子盖得太不容易了,交通不便,拉材料又贵又困难。还摊上那么一档子事。”李正学指着小洋楼后面的挡泥墙,叹了口气说,房子2014年开始动工,不料,雨季来临,刚开辟出来的土地突然塌方,关祥祖又花了30多万重新修整。
2015年2月10日,在这个距离禄劝县城130多公里,连导航都定位不清的万德村万古莫村小组,20栋40户崭新、洋气的别墅落成。看着新房子,关祥祖感慨万分:“我的家乡很贫穷,但是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成长。没有家乡的培养,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关祥祖的心里,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育下一代人才非常重要。“我过去也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是党的培养、党的教育,使我懂得革命的道理,成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和党员,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教育培养,我将一事无成。”
关祥祖1996年回到万德村时,他专门去了趟自己的母校万德小学。万德小学前有一条河,每年五月份雨季到来,河水上涨,过河的独木桥对于学生而言十分危险,时有事故发生。于是,他出资帮助小学修建了一座水泥桥。他用卖掉自己住房名额的8万元修建万德小学门口的篮球场、粉刷学校墙壁。2000年,获得“云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称号后,他将5000元奖金全数捐给万德小学用于购置课桌椅等教学设备。
一次闲聊中,关祥祖听村民说起孩子们到乡里去读书,走土路赶到乘车的地方,班车走了,只好又折返回家,第二天再次早早踏上求学路。为了改变万德村村民的出行情况,关祥祖再一次开始盘算起来。打定主意后,关祥祖雇来一辆装载机,把村民们自己投工投料的小山路拓宽成能供车辆通行的土路,从村庄山腰的沟堑间连接到撒则公路。
毛路虽然通了,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仍然不具备通车条件。2013年,关祥祖又出资100余万元开始扩路筑桥。他租赁了一台挖掘推土机,并亲自坐上挖掘机指挥施工,把原来的土路延伸、加宽、拉直、硬化。修路时用水紧张,他便派车到十多公里外的则黑乡拉水。经过近一年施工,2014年春节,连接到撒则公路的3.8公里水泥硬化路通车了。
不仅如此,关祥祖还出资打通了万德村委会17个村组的通村道路,修起5座村民桥梁。如今的万德村,家家门前有公路、户户门前可乘车,已成为则黑乡最为通达便利的村委会之一,2700多名村民因此受益。
免费修房子、铺路建桥、修缮学校,为了家乡的脱贫致富,关祥祖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