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风物 | 石港之石
2024-11-02 12:20:00 来源:江海晚报



石港古名“石渚”,原为水中的小沙洲。它和胡逗洲、南布洲、东布洲先后淤涨,连接成陆。人们在这里熬海撒网,繁衍生息,唐代已成为一处有名的滨海渔村。


相传唐初年这里开河港冲盐碱时,在泥沙中挖出一方石碣,上有“凤凰所栖,乃是宝地;石港新开,幸福万代”的吉祥语。民谚中“石港有石”指的就是这回事。


中唐以后盐业产销逐步进入兴盛期,石港这里盐运船往来穿梭,数量众多。盐运船来时空船,吃水浅,遇风船身不稳易侧翻,船夫们就把空船装上石头,称“压舱石”。船靠港后,先清舱卸石弃于河岸,再装盐返程。久而久之,弃石越积越多,石港人就用来铺路、铺场地。随着小镇的发展,用石量逐渐增大,对石头的规格也有了需求,石商纷纷赶至,形成盐商带石来、石商带盐回的情况。



石碣意形石



石港之石,种类繁多,有花岗石、黄麻石、青石等;形状各异,有条石、板石、碎石等;石制品更是丰富多样,有石桌石凳、石狮石鼓、石雕石刻、石碾石磨、石夯石滚、石礅石锁、石槽石臼、石缸石盖、石砚石盆、石碣石像、石山石栏、石井石柱、石驳台基、石玩石敢当等。

石港街巷,至今保留着古镇风韵。有东西、南北两大街和五隆街、竹厂街。东西大街,东至通济桥东延200米,西至文凤桥,总长1210米;南北大街,南至营桥南延200米,北至广济桥北延200米,总长1170米。街宽窄不一,大街中铺条石,左右两边铺弹石。巷子铺弹石(东大街九巷、西大街十巷、南大街二十巷、北大街六巷,弹石铺场有八处)。房屋中,寺庙有七十二个半庙、通州分司衙门一进七堂、场官衙门一进三堂,还有范文二贤祠、读画楼、听雨馆等等。房屋的大门前设抱鼓石、檐柱廊柱底设石础、堂屋前设1~3级不等的石级台阶。二十四座桥梁中,石桥六座、砖石桥七座。另有水埠百余座、牌坊十二座、石碑数十块、文山石阶百余级、 水井石沿百余口。


放有石鼓


岁月风雨,流逝变迁。进入新世纪,小镇更加重视历史文化。遗存之石得到妥善保护。石港历史文化博物馆藏有石碑、石雕、石刻等十余件,石港中学等处遗存石狮三对,广济桥石牌存筑于原址,吴氏节孝坊正在筹备修复立于原址。西大街、五隆街和二川门巷、西来庵巷、胡家巷等十余石街石巷、数十口水井已修复,古房老屋三千余间(其中有: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列入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三处,建于清代的顾宅等四处老宅列入“南通市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获挂牌保护)的大门和正房前,石阶大部分完整无缺。




随着时代发展,石港之石有了新的加盟者,文化石、景观石、建材石等随处可见可触。如“石港解放纪念碑”,由花岗岩石砌筑,碑身高度14米、宽度2.70米,石质台座二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三面有石级台阶。


石港之石,不仅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是石港名称的由来,也是历史、文化、情感的承载,更是石港人人生、事业和福祉航船的压舱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