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辉文散文|春联红
2024-12-27 14:11:00 来源:极目新闻

搜寻关于春联的记忆,故乡、先人、腊月、传统喜庆文化就会在脑子里纷纷涌动。

提起春联,首先会想到祖父石英先生。想起他的书法,想起他佝偻枯瘦的身材,以及日夜不停给乡亲们义务写春联的情形。

我喜欢这样的场景。腊月,农事完结,乡村宁静,大地涌动着期盼的气氛。这也是祖父的“农忙”时节。祖父年轻时读书教书,未经农事锻炼,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中年回到王家塆后,只能以放牛为生。之所以被尊为先生,大概是因为肚子里有点墨水,而有墨水的直接而形象的表现,恰恰是每年义务写春联。

到了腊月,祖父就会趴在那张大方桌上,剪裁红纸,手写春联,铺满整整一堂屋。王家塆、竹林塆、魏家塆三个塆子的人络绎不绝夹着红纸卷到我们家,然后又满脸喜气,把祖父写好的春联带回去,张贴在门楣,红红的字句驱逐寒气,招徕春风。

有足春随惠风至,是头门迎喜气来。

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祖父最喜欢的两副春联。

我知道,祖父有时也在苦楝树下的小方桌上写诗,但不知什么缘故,他从未示人。至少我从小能看到的只是,他用春联的方式取悦乡邻,祈祷生活,讴歌春天。也许,春联就是传统文人凑近春天的方式,总是比春天先红。

春台和大桌子上红纸积压成山,祖父忙于给有求而来的乡邻写春联,他一个人有些吃力忙得不可开交。眼看到了腊月底,自己家里的春联反倒没有了着落,有一天,趴在大桌子上写春联的祖父,突然指着下面的小桌子告诉我,我们家里的春联就由你来写了。

我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摇头,摇得像拨浪鼓。祖父说,你学着我的样子裁红纸,打格子,照着我的内容写。不管写得怎么样,都会贴出来。

于是我依样画葫芦,一横一直,一撇一捺,学着写那些春天的句子,渐渐能够感受到笔画、字、词、句中间流动的韵律,以及给予生活的美好勾画和暗示。

我首次书写的春联贴出来之后,来来往往的人们不免会点评,不过是略有些横平竖直的描画,却收到一些意外的过誉之声。从此我信心更足了。到了来年腊月,就开始跃跃欲试,主动请缨了。稍大一些,祖父因为身体原因,已不能承担全部义务写春联的任务,我就开始参与这项为乡邻服务的工作中了。

为了春联写得更得意,更得心应手,我除了模仿祖父的字体,记录祖父的春联,还不免到外面去观看取经。

当年的阳逻镇真算得上是一个春联之镇。我早听说阳逻老街上坡方向,阳逻阀门厂一带街边有几位老先生,长年在那里摆摊写春联,就揣着一支笔一个小本本,屁颠屁颠赶到阳逻。果然在那里就看到了大型的春联写作现场。真的,这是传统乡村式的写作现场。魏紫青先生,擅长浓墨重彩的老颜体。他把红纸接起来,拼得长长宽宽的条幅,在围观者一片叫好声中,一唱一叹,一哼一啊,沉浸其间,写上他酣畅淋漓的厚重方块字,仿佛把一年的祝福、好运都凝聚在了他那饱满的笔端。魏老先生是长髯翁,其时已年届八旬,衣襟上长年沾着墨,连长胡须有时也帮着沾墨写字,颇有些仙风道骨。

不远处,另一位是王华章先生,似乎比魏紫青先生略小几岁,他的字也显得清爽内敛些。也许是因为他的春联,能够脱离开“老皇历”本本的范例,自撰一些更贴近时代,显得更新鲜、更即兴、更年轻些的句子,所以也赢得了他的一批拥趸和粉丝。

围观了两位老先生的书法,我有时还会走街串巷,阳逻镇上那些性急的人们早早把春联张贴了出来,这更方便记录欣赏,我能看到哪些出自魏先生手笔,哪些出自王先生手笔,一边抬头仰望,一边想见老先生们的书写与那户人家的福气有关联,仿佛也看到了那些人家奔腾不息的耕读传家、事业兴旺、生意兴隆或者儿孙满堂的景象。

记录下来的春联,有时我会化为己用。记得我高中快毕业的那一次,在阳逻镇一个红砖小楼看到一副对联“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内心以为符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叙事,单单念一遍就已激发了我心中澎湃的热情,连同那书艺也令我十分向往。回家以后,立马学着饱蘸笔墨,大字榜书一气呵成,兴冲冲贴上门楣。其时祖父已年老多病,颤巍巍走到门口,看了一回,先是半天不语,最后突然望着我大笑:好,好,我家快有喜事了。

我这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婚庆联。连忙找梯子,要撕下来,祖父阻拦我,别撕,别撕,也可以按你的理解,当成春节喜庆内容。可能是怕我撕了,连带着把我的字也称赞了一番。

后来上大学,教书,一度跟春联暂时拉开了距离。但我知道,春联仍然以其鲜红底色、吉庆内容,陪伴着春天,召唤着我。

在我职场的后半段,我的工作内容跟群众文化工作颇有缘分,让我和春联的关联度又高了起来。每年春节,我所在的区会迎来市群艺馆组织数场的“义务送春联”活动。这些送春联活动,深入街镇、企业、社区、村组,深得群众欢迎。尤其是市区那些书法家们会大显身手,即便在寒风中,手指冻得通红,仍然会把羲之法则、魏晋风度,融入火热的新时代,会用广受欢迎的春联红拉开中国年序幕。

世事流转,新事物纷纷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但我知道,不论世界如何变幻,春联红总会一纸风行,为春天,为中式生活,打上鲜明而又浓郁的祥瑞底色。

(严辉文,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朔方》《安徽文学》《芳草》《长江丛刊》《青岛文学》《绿风》《牡丹》等刊。有散文(杂文)、诗歌入选多种年选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