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15年书写“雪域传奇”
2018-09-19 13:53: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10年前的预测得到验证

2004年12月6—8日,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及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上,我校42岁的李德威教授在有关青藏高原南部板内成矿的学术报告中,提及他十年前发表的有关青藏高原成矿预测的论文,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李德威教授于1994年发表的这篇论文中,大胆地预测了青藏高原南部是规模巨大的矿产宝地,存在冈底斯、雅鲁藏布江、北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4个不同类型的成矿带。

近几年来,以郑有业教授为代表的地质科学工作者,成功探明冈底斯带存在多个大型、超大型斑岩钢矿床,和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在北喜马拉雅东段,找到一系列重要的金矿床,这些矿床的成矿年龄绝大多数在1500万—1700万年之间。

这与李德威教授十年前的预测高度一致。

提出大陆动力学层流构造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被称为第二次地学革命,但是从海洋地质中诞生的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众多的大陆地质现象,因此大陆动力学被誉为第三次地学革命。美国制定了“1990—2020年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国家计划”,准备用30年时间提出大陆动力学理论。

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李教授1990年提出大陆动力学层流构造假说,这一假说是对传统板块构造学说的挑战。一开始,他受到了某些地学界人士的讽刺和攻击。近年来,大陆动力学层流构造假说逐渐引起地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部分得到验证。

我国地学界李廷栋、肖序常、任纪舜、殷鸿福等院士和有关领导多次鼓励李教授,一定要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坚持研究下去。

无人区步行40公里过生日

还是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大学时,李德威就是学校长跑队队员。过硬的身体素质为他以后进行高原科考打下了基础。

毕业后,在雪域高原,李德威的运动员素质得到了充分发挥。一些当地民工爬不过去的地方,他爬得过去。一天步行30公里山路,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研究青藏高原的老专家莫宣学教授戏称他为“小山羊”。

李教授经常要在雪线以上的高山上攀援。山顶一带风很大,感觉好像连人都会吹跑。在爬山过程中出了一身汗,到了山顶,冷风吹得非常难受,山上的雪没过膝盖,只好在雪地上半走半爬。有时他们还像登山运动员一样,在下面是万丈深渊的陡崖上攀援。

1990年,李教授首次踏上青藏高原。此后,他与青藏高原结下不解之缘。他几乎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进行科考三四个月,足迹踏遍了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冈底斯、羌塘、可可西里和东昆仑,大部分工作地点是无人区。

2001年6月1日是他的生日。那天,他早上6点多钟出发,穿过喜马拉雅山北侧拉轨岗日无人区,翻过一座6000多米高的山峰,走了40多公里,直到晚上11时才回到营地。“那背回来的一大包标本,可是青藏高原赐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李教授风趣地说。

睡羊圈宿石缝过溜索

在对青藏高原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李德威教授和科考队员以两人为一组,分头到野外考察。有时一出去就是几天,没带帐蓬的时候,晚上就睡在石缝或羊圈里。

“羊圈里有一股怪味,但睡羊圈是我们的福气,因为里面比较暖和。”李教授介绍,青藏高原天气恶劣多变,在羌塘等地出现一日四季。白天紫外线非常强烈,温度有时高达30℃以上,到了晚上,经常是零下几摄氏度。

一天,李教授对雅鲁藏布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进行地质调查时,要穿越150多米宽的峡谷。峡谷深100多米,下面是湍急的河流。但河上无桥,最后他发现,河上只有一根绳索,他就通过这条绳索抵达河对岸。溜到中间,绳索下弯,再向上爬就很吃力。他气喘吁吁,几乎爬不动了。

“如果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李教授说,自己咬紧牙关,最后终于惊恐万状地爬到了尽头,“回想起那一幕,至今仍后怕不已”。

野牛牛角下逃生

除了野外生存条件艰苦,在无人区进行科考,队员们经常会碰上狼群、灰熊和野牛等各种野兽的侵袭。

去年7月,李德威带一个民工,在东昆仑爬过两座雪山后,突然发现前面200米远处有一只大灰熊。他们当时吓得两腿发软,掉头就跑。幸好这只熊没有追赶他们。

还有一次,李教授穿着红色的上衣在高原考察时,突然遇到了20多只野牛。这群野牛一下冲了过来,尖尖的牛角齐刷刷地对准了他。随行的当地民工赶紧提醒:脱下红衣服。他飞快脱下上衣,发现野牛没有进一步攻击的意图后,才从牛角下钻了出来。

2003年8月,李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可可西里跑了一天野外后,吉普车陷到坑里,怎么也开不出来。深夜12点多钟,天下着雨,人已精疲力竭。

突然,一群狼出现了,围着吉普车直叫,群狼的眼睛发出幽幽的绿光,让人不寒而栗。

难舍“高原情结”

在青藏高原多年的科考中,李教授在野外一呆就是好几天,还要背着仪器、标本等必需品攀山越岭,有时穿着雨衣冒着雨雪前行。路上的伙食全是干粮、罐头、八宝粥、方便面及水果等。

去年夏天,他在可可西里和昆仑山进行地质调查时,得了胃病。可他仍坚持在高原工作,一天步行的路程仍然是二三十公里。回到武汉后,因胃出血住进了医院。

李教授的夫人夏芳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教授,深知高原缺氧对身体的危害。李德威住院后,夏芳又从侧面了解到他在青藏高原科考的艰苦历程,百感交集,坚决反对他再去高原。一些朋友也劝他:“你这是玩命,身体重要,青藏高原你已去了这么多年,不能再去了。”

可李德威心里明白,他已离不开青藏高原。今年夏天,和夫人进行一番激烈的争执之后,李德威带着夫人为他准备的许多胃药,又一次到了青藏高原。这一次,他的身体已不如从前,开始出现高原反应,可他还是考察了3个月。

他说:“为什么我有‘高原情结’?我认为中国人应该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创立自己的地学理论体系。我们是青藏高原的主权国,如果让别国人研究青藏高原提出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新理论来,我们再去跟踪,那样就太可悲了!”

明星儿子是他的骄傲

“这些年,我对事业投入多,对家里关心少,夫人为了我的事业和家庭做了很多牺牲。”李教授说,每次从高原考察回来,除了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外,还要整理资料,进行测试分析,写论文,很少管家事。

李教授有个明星儿子,名叫李喆,是专业围棋三段,14岁创纪录地打入三星杯世界围棋公开赛本赛,15岁获全国围棋个人锦标赛亚军,曾战胜过聂卫平、俞斌、常昊、羽根直树等九段。

儿子从13岁离开父母到中国棋院,李教授没有到北京照顾他一天。当初李喆热爱围棋,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尽管夫人夏芳非常犹豫,想让李喆读书并出国深造,但是李教授很支持儿子学围棋,“干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干好,就是最幸福的!”

(刊登于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