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速度”到“武汉高度”,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刷新
2018-11-26 08:41: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5日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建设举世瞩目,一栋栋高楼拔地起,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23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创造“深圳速度”的深圳国贸大厦,聆听当年的参建者回顾峥嵘岁月。从国贸大厦的滑模施工到武汉绿地中心的“空中造楼机”,中国建筑技术的创新之旅从未停止,建筑奇迹正不断上演。


  武汉绿地中心项目使用了“空中造楼机”技术 (中建三局提供)
  到深圳“找饭吃” 中标国贸大厦
  “改革开放后,建筑行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企业要从由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给饭吃’转变为必须自己主动向市场‘找饭吃’。” 时任中建三局深圳国贸大厦工地现场总指挥王毓刚回忆。
  当时,中建三局接到了国家建工总局的通知,希望其派人到深圳特区承揽任务,支援特区建设。三局人决定从湖北南下深圳“找饭”,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承接到港资工程金城大厦时,三局人又得知,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即将招标。国贸大厦共53层(含地下三层),设计高度160.5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比金城大厦更高更大。然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两个项目只能择其一,一个是唾手可得,一个还悬在空中,抉择再次摆在眼前。


  国贸大厦B区现场审核图纸 (中建三局提供)
  “放弃金城,全力投标国贸!”三局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在主体工程招标时,三局提出使用滑模技术高速度完成工程,这在参与投标的七家公司中最有技术特点,因而受到青睐得以中标。
  从3次滑模失败到诞生“空中造楼机”
  滑模技术是建房子的一种专业术语,在做好的混凝土墙板上提升模板,和翻模方法相对。通俗地说:翻模工艺是手工订制,而滑模工艺则是批量生产。
  虽然滑模技术三局很早就开始应用,但国贸大厦每层面积达到1530平方米,在如此巨大的单层面积上使用滑模技术,国际上尚无先例。如果用传统翻模工艺,每一层主体结构施工最少需要15天时间,工期不符合特区建设要求。


  国贸大厦滑模施工中 (中建三局提供)
  然而,三次滑模施工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事不过三,第四次试滑,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王毓刚回忆说。
  在解决资金、设备、技术难点后,三局人开始最后一搏。第四次终于成功,1600名建设者沸腾了。从最初7天一个结构层,不断提升,到了19层之后达到3天一层。


  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国贸大厦 (中建三局提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经历了多次升级,施工机械化、标准化、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
  伴随速度的提升是“大国重器”的升级。从国贸大厦应用的滑模技术到广州西塔自主研发的顶模体系,到武汉绿地中心项目第三代顶模的首次应用,再到最新的“空中造楼机”——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三局人持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武汉绿地中心项目首次应用第三代顶模技术 (中建三局提供)
  截至目前,中建三局承建、参建全国20个省区市第一高楼、500米以上摩天大楼7座,300米以上高楼50余座。该局业务拓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海外十多个国家,产值迈上2000亿平台。(记者王谦 通讯员程超 李煜)
  【编辑:朱艳琳】
  (作者:王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