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从这里走出,还组建了一支“教授蓝军”
2018-11-26 13:27:00 来源: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官微

戳视频更精彩

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最高学府,

这里培养出了3万余名各类指挥人才,

其中100多人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这里,就是位于武汉的火箭军指挥学院。

  

  △火箭军指挥学院供图

11月21日,“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宣传采访活动

第七站——走进火箭军指挥学院,

带去武汉军运会最新最全的信息。

  

  △火箭军指挥学院官兵观看武汉军运会形象宣传片和吉祥物“兵兵”的动画片

现场播出的形象宣传片

和吉祥物“兵兵”的动画片,

圈粉无数。

官兵们也纷纷扫码关注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微信公众号,

期待更深入了解、参与武汉军运会。

  

  △火箭军指挥学院官兵在武汉军运会宣传横幅上签名

将于明年举行的军运会

被誉为“全球军人的奥运会”,

也是武汉承办的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盛会。

学院政委刘志辉说,

作为武汉驻军一员,能够参与其中,

我们倍感自豪,深受鼓舞。

火箭军指挥学院一定全力支持、全心投入、

全员参与到这场盛会中。

  

  △火箭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李媛媛接受记者采访

该学院优秀官兵代表——

政治工作系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李媛媛,

获赠了军运会观赛直通车邀请函。

40多年来,这里走出了100多位将军

1977年,为加速培养战略导弹部队

军事指挥人才,

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第二炮兵学校”。

承载着培养大国长剑砺剑人的使命重任,

首任校长、曾在辽沈战役用火车轱辘轴

做过迫击炮管的老炮兵战士武庚梅,

带领从各部队抽调的第一批教职员工来到武汉,

开始了艰辛的创业起步。

组建之初,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学校选址在停办已久的

原中南公安干校的旧址上,

当时校内杂草丛生,

没有一块窗户玻璃是完好的。

教材、器材和人才的严重匮乏

让教学科研工作举步维艰,

但创业者们没因任何困难而止步。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老红军、老八路身先士卒,

纷纷拿出当年导弹先驱用麻绳做电缆、

用木头刻模型的精神,

领着年轻教员白天在大通铺上编教材,

晚上在煤油灯下写教案......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在荒废的校园里,

建立起属于战略导弹部队自己的学校。

如今,这座战略导弹部队最高学府已构建起

相互衔接、系统配套的

战略导弹部队军事学科专业体系。

组建火箭军首支“教授蓝军”

执掌大国长剑,不把技术练到极致、

把装备用到极致、把战法运用到极致,

就很难在关键时刻一剑毙敌。

而剑法是不是能经得起实战的检验,

只能通过实战化训练,

在反复对抗搏杀中慢慢累积提炼。

“军事院校的职能使命是培养能打仗、

打胜仗的指挥人才”,该学院领导说。

“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

近年来,火箭军指挥学院一直以此

为办学育人的本指向,

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该院作战实验室副主任刁光明,

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多年来,他的研究课题从未离开过演训一线。

他和团队成功探索了

具有火箭军特色的红蓝指挥

对抗训练模式,

被誉为战略导弹部队的“教授蓝军”。

而这支“高配”团队,

由情报、作战指挥、自动化等

若干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

平均年龄40岁左右,

90%以上具有一线部队实践经验。

最大特点是懂作战,懂外军。

“每次和‘红军’交手,

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将他们逼入绝境,

如何激发他们的战场潜力。”刁光明说。

在战场上,他总是最大限度给对手“制造麻烦”,

成了令“红军”胆寒的“蓝军教授”。

军营传军运已经走了七站,

我们受益良多,

期待下一站的军营传军运哦~

(记者耿愿 柯立 范雅琴通讯员张志宇 摄影喻志勇 视频余倩 动图制作吴兰昕 编辑范雅琴 责编吴兰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