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聋哑摄影人用镜头“说话”:40多年来残疾人生活发生巨变
2018-12-17 18:15:00 来源: 长江日报


  胡顺庚摄影采风过程中的照片。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7日讯30年前,武汉市街头,一位普通的个体户,首次在自己的摊位上打出了“免费为伤残人服务”的公益公告牌;1989年,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举行了武汉市首届轮椅大赛;1990年的一天,一位肢残青年与一位健全姑娘结婚,结婚仪式是为市民免费修理自行车......改革开放40年中,武汉市残疾人的生活,被一位聋哑摄影人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12月17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市江岸区聋人协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展的现场,见到了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胡顺庚和他的近200幅摄影作品。
  今年71岁的胡顺庚和摄影已经结了40多年的缘分。虽然无法口述,但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和文字表达,他仍然清晰地“回忆”出初次接触相机时的经过。“小时候我就喜欢拆装各种小装置,1966年,我偶然看到一本摄影的书,讲了相机的构造和摄影技巧,一下就喜欢上了。”胡顺庚回忆,当时他死缠烂打地从家里要了10元钱的“巨款”,买了一台相机。一边看书自学,一边利用工作放假和节假日,挂着相机在公园和大街小巷里转。甚至上下班途中,都不忘抓拍。残疾人的会议和活动,他也成为了当然的“摄影记者”。几十年来,他陆续在报纸杂志等各个媒体上发表了近200幅摄影作品,多次获奖。
  胡顺庚的很多老照片就是来自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街头的抓拍。1987年9月,在当时最繁华的汉口中山大道上,修车个体户彭忠祥在自家的店铺门口,打出了一张印有“免费为伤残人服务”的广告牌,这也成为了武汉市几十年来第一张公益广告。1990年,武汉市第一砖瓦厂工人、肢残青年陈汉君和修理钟表个体户、健全姑娘周平在汉口水塔下举行“义务服务结婚典礼”,受到围观群众的称赞。这些难忘的瞬间都被胡顺庚拍了下来。“几十年前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帮助,人和人之间最质朴的感情,直到现在我都印象深刻。”胡顺庚用手语比划着自己心里的感慨。


  1990年,武汉市第一砖瓦厂工人、肢残青年陈汉君和修理钟表个体户、健全姑娘周平在汉口水塔下举行“义务服务结婚典礼”。 胡顺庚摄影作品
  很多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成为胡顺庚镜头中的主角。1985年,一名普通工人,武汉童车厂检验员、聋哑人邓继禹向当时的市长写了一封信,提出“外国厂长能办到的,中国厂长为什么办不到?”经过《长江日报》头版刊发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毕业的聋哑学生胡炳昌,1988年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1991年毕业后,他回到母校担任初中班美术教师,胡顺庚的镜头定格了这位聋哑青年教师的一节美术课......
  真正让胡顺庚从摄影中找到成就感的是1992年,他被当时的武汉市领导派去北京,担任全国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摄影记者。运动会期间,他看到了运动员们的拼搏进取,也深深体会到了每位残疾人身上的坚强不屈。他现场拍摄的作品《同行》,也因此获得了随后举行的“自强自立摄影展”特别奖。
  “作为一名聋哑人,拍摄过程比健全人要困难得多。”胡顺庚回忆,有一年他也是作为武汉市代表去拍摄全国的残疾人运动会,但因为没有其他代表团的工作证,无法拍摄其他团的照片,他一直在现场和工作人员比划了4个小时,才获得了进场拍摄的许可。“但这一次留下来很多珍贵的照片。”
  几十年来,胡顺庚看到了武汉市残疾人的重大变化,从生活困难,到现在享受低保和各种补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为了摄影,他自己也走遍了全中国,记录了祖国各地的风光和风情。“摄影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让我不寂寞,摄影是我的艺术与追求。”胡顺庚介绍,现在他还在继续摄影生涯,也把摄影手艺传给了儿子,希望儿子能继续记录,继续繁荣残疾人摄影事业。(记者陈玲 通讯员杨士启 蔡滢)
  【编辑:符樱】
  (作者:陈玲)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