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光纤到一座新城,一大批国之重器在这里诞生
2018-12-18 11:43:00 来源: 长江日报


  光谷30年生长,从“一束光”蝶变成一座全世界瞩目的创新之城。图为从空中俯瞰下的武汉华星光电厂房
  长江日报讯 1976年3月,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厕所旁的简陋实验室里,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从科研人员赵梓森手中缓缓流过。
  时光一路不停。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从光谷的实验室产品,到能实现135亿人同时通话。
  以“光”命名,因“光”闻名。昔日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如今扩容至518平方公里的宏大版图,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42年后的今天,“老光谷”赵梓森院士回忆光谷30年成长时说,这里实现了“从‘一束光’到‘一座城’的蝶变”。


  40年前,赵梓森(左二)在熔炼机床前研发光纤
  从0到1每天都在发生
  创新之城:一批全球、全国首创在此诞生
  全球第一款虹膜生物识别ASIC芯片QX8001芯片,年内将由全球半导体巨头台积电代工量产;国内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高功率激光器技术垄断;红外探测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标志着我国红外热传像技术已与美国、法国共同站在世界第一梯队……
  这样的科技创新,每天都有从0到1在发生,光谷已成全球新科技策源地。如今,一批全国、全球首创汇聚武汉光谷。在光通信、激光、红外等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谷水平就是国家最高水平。
  2012年以来,高科技与自主创新前所未有地改变生活。光谷也加速裂变、新生。
  在光谷展示中心里,自主创新的民营企业名单在不断增加: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稻米造血”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进入临床研究;武汉天马、华星光电、联想、华为等,都在光谷深耕,万亿信息化产业集群崛起。
  如今,光谷每年新申报知识产权数量占湖北全省1/4以上。仅2017年,光谷的专利申请量就达2.5万多件,平均每天近70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60%,占全省三分之一,居全国高新区第四位。近年,享技术转让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总数,光谷企业占了全市七成。
  在政务服务、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光谷也多有机制创新。光谷是首批国家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通过“双自联动、双轮驱动”,在多项政策探索上,光谷引领全国。在湖北自贸试验区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中,“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改革、国地税一窗通办、无申请退税、先出区后报关、先放行后改单等5项创新成果,在武汉片区率先形成,并通过国家层面推广,并实现多个“全国首个”。
  此外,无论引进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都能在光谷“发光发热”,逐步演化为“引进一个人才、带领一支团队、推动一项产业”的生态圈“磁场”。
  光谷孕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集聚了60多家第二总部企业,40家上市企业正逐步形成“光谷板块”,还有一大批瞪羚企业,在AR/VR、人工智能、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奔腾……
  一个个千亿产业崛起
  新兴产业之城:80万大军助力“5+2”产业格局
  上月,光谷生物城企业明德生物又获由湖北省食药监局颁发的四项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意味着,企业又拿到了4个产品“身份证”,有望继续开拓市场。这家企业前年就做到了营收破亿元,今年7月10日,明德生物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是光谷生物城自主培育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什么容易做,什么赚钱就去做那个’,我们没走这条路”,明德生物董事长陈莉莉说,10年磨一剑,他们选择了技术壁垒更高的领域爬坡。
  这也是光谷生物城的选择。陈莉莉从德国回汉创业那一年,光谷生物城才刚在荒烟蔓草的二妃山下奠基。吃了近20年光电子产业饭的光谷,在省市大力推动下,发展生物产业,再造一个光谷。
  如今,4位诺贝尔奖得主入驻,21位院士坐镇,485个高层次生物人才团队扎根,集聚各类生物企业2000多家,吸引就业5万余人,有近400个新药在研,其中26个重磅一类新药进入临床。
  去年,光谷生物产业总收入已突破1200亿元。在科技部排名中,光谷生物城再度跻身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2013年以来,光谷几乎以每年诞生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在创新驱动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在长飞光纤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一组历史数据显示:2005年光谷从业人员规模仅约14万人,10年后升至约53万人。按此约为14%的年均增幅,今年光谷产业人口预计将达近80万人。
  近80万产业大军的助力下,光谷还在不断布局更多下一代产业——承担国家战略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以及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这两大新兴产业正在光谷快速崛起,形成“5+2”产业格局。
  年轻的产业,年轻的人群
  青年之城:网络直播、VR,新业态不断萌发
  “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今年7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讲到,未来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多元应用场景,建立新业态发展赋能机制,已成国际竞争重要战场。光谷走在前列。
  今年,光谷加快高质量发展的20条意见中指出,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交叉创新和跨界融合,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北斗+、VR/AR、网络安全、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
  游戏开发、网络直播、VR(虚拟现实),国内乃至全球最时尚的东西,总是最先在光谷落地。程序员、游戏主播、职业砍价师,不少新鲜职业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
  年轻的产业背后,是年轻的人群。
  据了解,集聚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5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光谷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也是百万大学生的“扎堆地”。
  “年轻指数”决定城市活力,财经作家吴晓波考察多个先锋城市考察的判断,在光谷得到再次检验: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总数达50多家,互联网相关企业已突破2000家,年轻的人和年轻的产业两相触媒,形成产业人口,产生化学反应。
  光谷炼成史
  下一个30年
  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利用几盘电炉、几只烧瓶、一台废旧车床,赵梓森的团队终于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但当时还鲜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传奇的开始。
  2001年,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成立。但“中国光谷”,可不是一开始就落在武汉东湖之畔。当时不下10个城市出台过发展光电产业、建设“光谷”的规划。但武汉咬定光电产业这个“垛口”冲锋,2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3000多位教授,近万名科技人员及大批工厂企业,创新为一根纤细的光纤不断赋能。直到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通信、光电器件等纷纷形成。
  在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产业成为湖北首个千亿高新技术大产业,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66%,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中国光谷”,名副其实。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布实施,部署今后十年产业战略,决定了首个主攻对象为存储芯片。当年,武汉新芯制造的闪存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0万片。被称作“工业粮食”的芯片,在武汉已默默研制8年,2006年武汉新芯即在光谷诞生。
  从钢,到光,到硅。如果说当初一束光,是不经意地投射,那么如今一颗“芯”的奔腾,却是刻意启动。回忆武汉新芯诞生10年历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武汉)主任、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邹雪城教授说。
  2016年,国家存储器基地在光谷开工。武汉有了崭新的使命和担当。
  站在光谷未来三路向西的广袤土地上,代表我国存储芯片参与全球竞争的长江存储公司,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本月将在未来科技城量产。
  专注柔性显示的天马G6一期产线已量产,而待其在汉新增145亿元投资建设的二期项目也全面投产后,一、二期可年产中小尺寸AMOLED显示模组5500万块,年产值逾180亿元。这一领域,集聚了一批国内领先的新型显示企业。
  一座“硅的城”正在崛起。
  2014年,全球最大容量的大数据光盘库、全球首台超重型高精度多功能复合数控机床、全球首创治疗心肌缺血新药、中国首条汽车激光拼焊板全自动生产线、中国第一根中空带隙光子晶体光纤等在光谷诞生。
  一根光纤,幻变出千万个创新因子,孵育出无数个独角兽、瞪羚企业、第二总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播下种子。
  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现代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板块,将光谷企业总收入送上万亿台阶。承担国家战略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正在光谷快速崛起。
  下一个30年,在从“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的新征途上,光谷电子信息产业将做到全球领先,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力争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本版撰文: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丁鹏
  【编辑:祝洁】
  (作者:李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