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姐妹未来任务是什么?武汉校友吴伟仁等探月专家告诉你
2019-01-14 21:41: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14日北京电(驻京记者 柯立)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嫦娥四号探月工程举办的发布会上,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汉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现在整个嫦娥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是着陆区地形地貌、月球周围空间环境、月球的物质成份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他和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等专家还介绍,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左右实施。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 长江日报记者柯立 摄
  “嫦娥四号”在月球边走边做三大科学探索
  “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通过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周围的一些地形图像已经出来了。”吴伟仁说: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它的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
  第二类探测,主要是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
  第三类探索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份,“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份到底是怎么组成的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影响。”
  吴艳华总结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多个方面的创新: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器和月球轨道微卫星的甚低频科学探测,运载火箭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进行超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技术试验,首次在月面开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开展国际合作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
  嫦娥四号任务花费仅相当于修一公里地铁


  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这是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嫦娥四号任务的总共投入是多少?吴艳华介绍,嫦娥四号本来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按照月球背面探测的新目标实施这次任务,花的钱不多,形象地说,可能跟我们修一公里的地铁也差不多。中国政府对航天的投入,特别是探月和深空的投入,是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
  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将于今年底实施
  吴艳华表示,中国政府从启动探月工程以来,按照“绕、落、回”三步走实施,我们简称叫三期。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先后实施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等5次任务,实现了“五战五捷”。按计划,到2020年前将实现三步走目标。其中,“回”的标准,是以今年年底左右,嫦娥五号到月球正面取样回来作为标准,这样三步就算完成了。
  据介绍,国家航天局正在组织专家论证,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一是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到底是月背还是正面,要根据嫦娥五号的采样情况来确定;嫦娥七号是在月球南极开展一次综合探测,包括刚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份、空间环境等;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
  月球南极建科研站有环境基础


  武汉校友、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新华社 发
  在发布会上,吴伟仁还分析了在月球南极建立科研站的基础和可行性: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都是27.3天,我们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在月球上长期进行科学研究,或者人要到月球上长期工作,就必然经受月夜负180度的温度或者月昼100多的温度,这种环境条件,人肯定受不了的。根据月球、地球、太阳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初步推算,在月球南极可能有超过180天左右的连续光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长期从事科研的基础环境,这是最难得的。因此后面的月球探测,据我所了解,包括其他一些国家,都瞄准了南极或者北极能够长期观测。这是我们在月球南极建立一个科研站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至于这里面要花多少钱,吴伟仁说:通过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这一系列的投资,试验设施的建设、模块化研制,应该说花不了太多的钱。至于国际合作的问题,我们欢迎在科研站建设过程当中,能够和希望进行合作的国家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甚至可以深度合作,比如说现在搭载一些国外科学载荷、一些仪器,下一步可以和一些国家一起,他们负责一些分系统甚至系统级的研制,这都是可以的。在央视“面对面”栏目1月13日播出了专访节目中,吴伟仁院士透露:美国科学界向中方提出了多项合作请求,希望中方延长鹊桥卫星设计寿命,方便以后自己登陆探测月背。美方还请求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着陆时帮助美方放置信标机。
  多国论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可行性
  吴艳华透露,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都在论证,要不要在月球建立一个科研基地,或者科研站,比如说采用3D打印技术,能不能在月亮上利用月壤建房子等。我们要通过嫦娥八号验证部分技术,为以后各国一起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他说,从嫦娥一号至八号,主要是无人探月或者叫机器人探月,中国政府基本明确了2030年发展设想。关于大家关注的载人登月,中国也在组织科学家抓紧研究。目前都在研究当中,还未到决策阶段。
  人物——
  武汉校友吴伟仁院士
  吴伟仁院士曾经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多次回母校授课,据该校官网介绍,吴伟仁院士长期支持该校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吴伟仁院士曾经对华科大师生说:武汉科研工作者为探月工程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武汉的民用航天事业大有可为。他对华中科技大学在空天一体光通信、微波与光波融合通信以及光纤传感空间应用等方面的创新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建议。
  【编辑:符樱】
  (作者:柯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