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吐槽武汉部分路名太轻率:首尾掐字得名龙珠路,常青长青分不清
2019-01-19 23:25:00 来源: 长江日报


  民主路路牌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19日讯(记者姚传龙)陈家冲到东山的道路路名为陈东路、汉口至天河机场的道路路名为汉飞大道……武汉一些道路用“首尾命名法”,还有一些重音、近音路名,这些命名方法被人诟病起名“太轻率”。
  18日,负责道路路名编制、报审的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相关人士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未来,将避免在新建道路中使用首尾命名,重音、近音路名,综合考虑人文历史、产业特色、路名派生等因素,让路名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
  首尾命名法催生龙珠路,遭质疑“太轻率”
  通往天河机场的高速公路,通常被人们称为“机场高速”,驾车从常青路上三环立交,路牌显示路名为“汉飞大道”,意指从汉口到飞机场的道路。
  从道路的起止点各取一个字命名道路,称为“首尾命名法”,在武汉三镇均有出现,遭不少市民质疑起得“太轻率”。
  东西湖区,从陈家冲到东山的道路被命名为陈东路,对道路周边情况不了解的人们偶尔会认为,道路是纪念名叫“陈东”的人。
  汉阳区,龙兴东路至南国明珠小区之间的道路被命名为龙珠路,有人笑言:“龙珠在此,是要召唤神龙吗?”


  除了首尾命名法,重音、近音情况也有不少,令不少市民挠头。如,汉口有常青路,武昌有长青路;汉口有民族路,武昌有民主路、新民主路。
  地方志专家:武汉不少路名记录着城市品格
  武汉市地方志专家、《武汉老地名》作者董玉梅认为,武汉有大量极具文化基因的路名——一个路名 ,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
  董玉梅说,它们来自人们的自然总结,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变迁,是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
  武汉存在不少因特征事物命名的地名,它最能表现武汉地形、地貌和街区的特征,如三眼桥、双洞门、月亮湾。它们形象生动、富于独创性和乡土特色,因知名度较高而往往成为区片名称,如六渡桥、司门口、堤角。
  武汉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时代特征的,它们传达出武汉城市功能的历史变化轨迹。例如在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产生了有关军事的地名:铁门关、卓刀泉、洗马长街等,这充分说明了武汉历来是军事重镇。
  明末清初以后,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路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板厂街、打扣巷。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产生的一些路名还体现了武汉是万商云集之地,如药帮巷 (河南药材行)、宝庆码头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汉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的开放性。
  产生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名,如中山大道、黄兴路、民主路 、起义门,有力证明了武汉在近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路名应更多融合历史、展现时代
  在董玉梅看来,如今部分路名的“简单”一是因为路名太多太常见,普通人都习以为常,不会过多研究命名缘由,另一方面也是历史挖掘与城市建设不匹配引起。
  “我们都有同学,我们知道同学的姓名,却不会问及这些姓名背后有关家族文化的传承。”董玉梅说,路名同理。
  城市在发展,以前受限于生产力,城市发展不快,人们在建设时,慢慢体味历史与发展,自然总结出地名,然而现在,武汉高速发展,一夜之间出现很多新路,道路命名也就来不及细细咂摸。
  董玉梅认为,路名是城市的细部标识,要亲近一座城市,首先要从路名开始。武汉好的路名莫不扎根城市文化。龟山北路、临江大道、东湖路等道路的命名,体现武汉“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特色。


  一元路街景和路牌。记者杨涛 摄
  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曾经是租界道路,使用外国名字,收回租界后,武汉人把曾经被侵略者命名的道路换成了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味道的名字,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在新的产业聚集区,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车城”“创业”等系列命名,也体现了区域特色,生动易懂。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记录城乡历史厚度的地名,最好都能原地保留,嵌入新的城区道路中。”董玉梅说,中心城区外围的新建道路,不能简单的命名新路,任何一片新的区域,都曾经有过村落,湖泊和河流。新的城区的命名,如果能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会留下历史和文化的痕迹,不至于显得苍白和简单。
  规划部门负责路名编制,修改已有路名难度大
  2008年,武汉市政府制定《武汉市地名管理办法》,3年后,《办法》完成修订,其中规定了道路命名的原则和主管部门。武汉市道路命名工作被分解到规划部门和民政部门按阶段管理。
  武汉市规划部门负责道路命名规划的编制组织、公示、报审、移交,武汉市地名办负责道路命名规划的发布和道路更名、检查道路命名是否重名、合规。《办法》要求,道路具体命名不仅要听取文化、民俗、地方志等方面专家的建议,还需对市民公示以广泛征求意见。
  路名一旦认定并使用,修改需要付出极大代价。道路命名修改,难点之一就是道路沿线的单位、居民意见很难统一。
  武汉市地名办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第四款“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的规定,因为地名的变更,会带来身份证、户口薄、产权证件、工商、税务的地址以及地名标志等都相应更改,除给道路沿线单位、居民带来不便外,还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
  新建道路命名将避免“首尾命名法”
  对于被诟病的“首尾命名法”,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简单易用,早期的道路命名采取首尾命名法的较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此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而且本身也不尽科学。
  一是因为首尾取字拼凑的词为“无情词”,没有实际意思,让人莫名其妙;二是因为城市范围扩大后,起止点间的道路较多,都用此法命名容易造成重名,且生拼硬凑的路名容易产生歧义。
  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新建道路命名时,已很少采用“首尾命名法”,后期将尽量避免使用此种方法。
  同时,规划部门也承诺,类似民族路、民主路、新民主路等重音、近音的路名,在今后命名中将尽力避免。
  规划部门表示,未来,针对武汉老城区的道路命名,将采用保留传统、挖掘历史、派生路名等措施,让地名既体现历史渊源的挖掘,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在文化传承方面做足文章。
  【征集】
  路名,堪称一张城市名片,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塑造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读者们,您身边有哪些路名让您印象深刻?您对道路命名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可拨打长江日报新闻热线027-59222222,或通过长江日报APP、公众微信号、微博留言。
  【编辑:符樱】
  (作者:姚传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