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在了,“微信、QQ”账号也能“入土为安”吗? | 长江评论
2019-04-11 21:15: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关于“数字遗产”的话题在微博上沸腾了。
  诸如QQ、微信、微博、支付宝、电子邮箱、游戏账号这样,仅仅只有数据形态而没有实体的网络产品,因为与人们的生活嵌入得越来越深,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每个人的一份数字财产。
  可是,假如有一天,有人突然故去,属于他的数字财产,该何去何从呢?


  微博截图
  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很快引来了大量围观,网友们也各抒己见。从舆论的反应看,对于微信钱包、支付宝这样的财务资产,大家都期盼着能够早日出台相关继承法。而像QQ、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账号,大家有比较统一的意见: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还是把它们注销了为好。
  不久前,网易宣布关停博客,QQ开通注销账号功能,网络上曾掀起了一阵怀旧风,不少人感叹自己的“时光痕迹”就这么荡然无存了。可如今讨论到是否需要有人来继承自己的“时光痕迹”,大家又不约而同地投出了反对票。


  微博截图
  从挽留痕迹到注销痕迹,人们的心态有着微妙地改变:此时的数据留痕,也许只是希望在多年以后,还能翻出当年的文字、图片、影像,供自己回忆。但是,这些属于自己的私有记忆,并不愿意与他人分享。
  担当生前事,留下身后名,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们对于“留痕”的一种心态。如果能在青史中记录下只言片语,对于古人来说,那可算得上光宗耀祖。可青史留名实属不易,所以有不少古人会在行经之处,留下“到此一游”的刻字,也是变相地追求“留痕”。总想留下点什么,让别人看看,让后人知道,这似乎是传统文化里,一种很常见的心态。
  可时至今日,大家讨论到“数字遗产”的话题时,竟有无数网友“跪求”删除自己的痕迹,最好什么都别留下。一古一今的心态转变,很有几分玩味。
  过去,通讯极为不便,记录方式也非常单一,一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或许只有周遭的亲朋好友知晓。能向不认识的人“秀”出自我,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成绩,于是成为了古人的一种渴望。比如高中状元之后,状元会被赏赐骑马游街,正是为了向世人展示新科状元的风采,这种展示是一种奖赏,一种荣耀。
  可现在,展示的平台实在太多了。空间、博客、朋友圈,都可以记录文字,直播、短视频也可以上传自己的影像。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抛头露面的机会,被人看到不再困难,人们对它的热情,反而也平淡了许多。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潜移默化地转变了人们的心态。网络世界是虚拟的,数字财产也是看不见的,但这些隐形的数据,却在悄无声息间揉进了人们的日子里,让人们的心态,从狂热追求把自己展示给别人看,逐渐转变为担当生前事、却不求身后名。
  【编辑:付豪】
  (作者:李尔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