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梦工厂”
2022-10-18 09:10:00 来源: 长江日报


  昔日城中村,今日“国字号”科创城。不“种”房子“种”企业,保持定力不动摇,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打造——知识产权“梦工厂”
  一座曾经的城中村,从菜地和鱼塘里“长”出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起于创意、源于创新,始于创业、显于瞪羚,打造知识产权创新创业者的“梦工厂”,280多家科创企业集聚于此。这里是武汉江岸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9月30日,武汉岱家山兴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岱家山”)党总支书记邓征祥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时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构筑知识产权“护城河”,打造全链条孵化的生态圈,全力为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一)
  不“种”房“种”企业,菜地上“蹚”出一条科创路


  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今年8月,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3项专利转让,带来了800多万元收益。
  同月举行的“创客中国”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这家2019年入驻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的高科技企业获企业组一等奖。
  “我们的关键核心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先。”公司总经理胡涛说,公司在岱家山建立了石墨烯膜中试生产线,实现了石墨烯材料从实验室加速“跑入”市场的跨越。
  记者站在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的入口处抬眼望去,一栋栋青灰色的办公楼鳞次栉比。从城中村、工业园、科创城再到知识产权科创小镇,岱家山在摸索中前进,培育了以汉烯科技为代表的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过去,我们是种菜的农民,现在,我们对科创企业就像呵护‘小苗子’一样,打造全链条孵化的生态圈,只要来了,就能安心发展。”邓征祥说。
  作为规划建设中的长江新城的西大门,岱家山曾是一个城中村,随着城市发展,于2004年被纳入城市更新范围。项目征地补偿款怎么用成了一道关乎岱家山人命运的考题。
  “分钱散伙”“坐吃山空”,还是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岱家山聘请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做指导,量身打造“变身”之路。
  “不‘种’房子‘种’企业”,2007年,岱家山决定将工业园转型为科技创业城,并在江岸区委、区政府、后湖街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全省首个由城中村自建、自营、自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和孵化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
  保持定力不动摇,岱家山人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谋求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断地转变思路,随后是马上动起来”,邓征祥说,“创业是最长远的就业。”
  转型之路,向来非坦途。对于一群“泥腿子”来说,做科创城纯属“跨界”,更是难上加难。
  缺经验,岱家山聘请咨询公司做培训和指导,并派人去取经,到北上广深和东湖高新区考察学习科创园的管理运营经验;缺人才,岱家山鼓励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子女毕业后回乡参与园区建设;缺资源,江岸区相关职能部门帮助园区对接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等创新要素资源。
  “园区内,近八成工作人员是本村和周边村民。”邓征祥高中毕业回村务农,随后历经了城镇居民、工人、园区管理者等多次身份转换。在他看来,岱家山人的干事热情成就了集体,也让个人充分享有归属感、自豪感与获得感。
  相隔10年,已经成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岱家山再次闯入新领域,在全国率先打造知识产权小镇,以引进知识产权源头企业和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核心,建设成为知识产权集聚区和知识产权转化密集区。
  如今,岱家山已成为全国41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之一,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三次入围国字号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也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在岱家山,八成以上的企业靠技术创新勇闯市场。“创新创业”“专精特新”“瞪羚”“中试”成为高频词。
  (二)
  “一件件专利背后,是一张张订单”


  岱家山配备了一批服务专员。长江日报记者胡赞威 摄
  一组数据,20%、89%、100%,这是岱家山知识产权小镇服务企业前、18个月后和36个月后的知识产权覆盖率。
  “一件件专利背后,是一张张订单。”武汉毳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恒说,刚入驻园区时,公司只有一项专利,现在以每年新增三成专利的速度,确保核心竞争力。
  10年前,走出武汉科技大学校门的李恒带着项目入驻岱家山。从初创时的寥寥数人,到现在员工数达30余人,公司已发展成一家从事智慧城市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营收数千万元。
  和毳雨公司一样,武汉海维鑫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凭借专利优势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订单。“较早开始的专利布局,让我们在众多同类企业中显出竞争优势,也让公司顶住了疫情环境下的发展压力。”公司董事长熊长海说。
  “园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赋能企业创新,许多专利已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在省人大代表、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总经理助理邓培看来,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利器,做好知识产权全要素运营,才能帮助企业构筑起“护城河”。
  在岱家山的墙面上,贴着十多位服务专员的照片和联系方式。“在这里,申请知识产权就像‘点外卖’一样便捷、高效。”李恒说,每个月,知识产权服务专员都会上门,帮企业进行专利预警、分析和挖掘工作。
  “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挖掘等方式,针对企业技术方向收集整理相关技术专利信息,形成了促进企业高价值专利挖掘的543333模式。”邓培介绍,通过提供专利预警分析,让企业更明确研发起点,规避专利侵权风险;而健全的专利导航和布局,则能让企业在特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
  “目前已经拥有40多项专利,今年有望再增加20多项专利。”胡涛说,一批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让汉烯科技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更具话语权,“正在力争成为全球高性能宏观石墨烯材料研发及全产业链应用的领军企业”。
  从零起步,用“硬核”成绩单响亮作答——截至目前,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孵化培育出来的知识产权成果超5000余项,其中培育发明专利超1000件。
  前不久,岱家山牵手武汉理工大学,双方将围绕11个学院的132项智能传感器领域专利技术成果开展商业化验证、推广运营、专利分析导航、成果产业化合作对接等服务工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武汉不缺从‘0’到‘1’的基础性研究平台及人才,但仍缺乏从‘1’到‘100’的工程性研发平台,及从‘100’到‘100亿’的运营平台。”汉烯科技董事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何大平说,平台是企业创新的舞台,把平台做优做强,就能集聚更多顶尖人才。
  (三)
  既是“孵化器”也是“加速器”,走“专精特新”之路


  全国首创“岱家山”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模式。长江日报记者胡赞威 摄
  “我们是智能检测服务中心的常客,检测频次非常高。”武汉奔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迎说,以前做检测试验,需要到处联系实验室,劳神又费力,“现在园区有了共享检测中心,检测服务不出园”。
  2013年,岱家山与市、区质量监督部门合作共建质量服务工作站,在全国首创“岱家山”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模式,2021年,实体化运行质量服务站,打造企业家门口的一站式质量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动态集成型”智能检测中心正是其中一环。
  湖北唯一!今年5月,江岸区“岱家山”模式,入选全国2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典型案例。
  “要培育出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仅提供物理空间和一般性服务是远远不够的。”2006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回到岱家山的邓培说,专业、专注,做好服务、链接资源,是岱家山的竞争力所在。
  9月30日下午,在岱家山10号楼的一间办公室里,28岁的尚豪正在为一单由园区市场拓展服务专员牵线来的订单忙碌。
  5年前,从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毕业后,尚豪在岱家山创办武汉四牧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宣传片等视频拍摄制作。
  由于经常要垫资,资金压力较大,尚豪曾几度感到难以为继。关键时刻,他接到了园区科技金融服务站站长周顺喜的电话:“市里今年有纾困贷款政策,区里还推荐了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你要不要申请?”短短一个月,20万元的纾困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不仅雪中送炭,更要锦上添花。”邓培介绍,在武汉市、江岸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除全国首个质量一站式服务工作站、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外,岱家山还先后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共建了全市首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作站、科技金融工作站、人才超市等10余个专项服务站,并为企业配备知识产权、质量技术、项目申报等9类服务专员,进企问需,构建全链条的“朋友圈”,为企赋能。
  在邓培看来,岱家山既是孵化器,也是一个全方位推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岱家山将不断修炼‘独门绝技’,走‘专精特新’之路”。
  “我们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了岱家山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快速发芽,茁壮成长。”武汉南北极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为了选址曾辗转多地,公司负责人李金友说,得益于江岸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岱家山精细化的保姆式服务,公司去年年产值近3000万元。
  据统计,过去十年,岱家山累计培育了1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武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岱家山要活下去并活得好,必须帮助企业活下去活得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和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这是岱家山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邓征祥说。
  非凡十年
  2012年
  岱家山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是武汉市江岸区第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3年
  获批武汉市首批大学生创业特区
  2014年
  获批全国首批团中央“青年创业示范园区”
  2015年
  入围全国41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孵化链条建设试点单位
  2016年
  汉口岱家山创客空间获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2016年和2020年
  汉口岱家山瞪羚企业创业基地两次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是全国41个科创孵化链条中唯一“两器”都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的单位
  2017年
  创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科创小镇
  2018年
  由孵化器团队运营的江岸青年创业基地获批全国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2019年
  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被写进武汉市政府文件
  2021年
  武汉市首个瞪羚企业谷“汉口岱家山瞪羚谷”正式成立;创建全市首个“近零碳示范园区项目”
  《在场》对话>>>
  武汉岱家山兴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邓征祥
  优化“生态圈”打造“梦工厂”构筑“立交桥”


  邓征祥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长江日报记者彭泉锦 摄
  长江日报:在全国率先打造知识产权科创小镇的原因是什么?
  邓征祥:岱家山从城中村到工业园到科创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各种创新要素资源不断聚集,为了从理念、载体、服务、人才、产业等方面迭代升级,不断自我创新,打造了知识产权科创小镇。
  长江日报: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持定力?
  邓征祥:建立园区之初,公司的决策层形成了共识,就是岱家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江岸区、后湖街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董事会与咨询公司反复多次调研、论证,园区确立建立创业孵化载体和服务平台,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方向,笃定前行。
  长江日报: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的创新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邓征祥:搭建一站式专项服务工作站,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孵化全链条,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近悦远来“梦工厂”,构筑校企合作“立交桥”。
  长江日报: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做对了什么?
  邓征祥:江岸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小镇营造了热带雨林式创业生态,建立了促进科创企业能级跃升的服务体系,践行“企呼我应、迅速解决;马上处理,问题清零;及时反馈,跟踪了解”的服务承诺,赋能企业发展壮大。
  长江日报:下一个十年怎么走?
  邓征祥:小镇将在“武汉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方面下足功夫,在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上积极作为,书写“以人才优势谋发展”亮丽答卷。
  观点洞见>>>
  “求变”二字出真金
  18年间,岱家山历经三次转型,从菜地到工业园、科创城,再到今天的知识产权科创小镇,一路高歌猛进。这个城中村从武汉走向全国,在中国超过1.5万个孵化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响当当的“岱家山”模式,其中的奥义在于岱家山人不等、不躺,具有强烈的“求变”意识。
  城市化深化,城中村往往是被动转型,可岱家山人笃定得先人一步、胜人一筹,跟上时代步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他们主动站在风口前沿,参与分享创新创业的红利。过去种庄稼的经验依然可用,孵化器的本质还是“育苗”:现代化基础硬件设施是肥沃土壤,政策、人才、平台等是阳光雨露,知识产权全要素运营为企业打开销路。保姆式服务下,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手握各自的“独门绝技”“拳头产品”,很多还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甚至是瞪羚企业。
  一群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扎根于此,一批批专利成果换来真金白银,折射出岱家山转型的实践成效。
  与时俱进,方能前程远大。1987年,武汉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而今,武汉又诞生中国首家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在源头产生“高地”,这似乎是历史的回首和呼应。
  (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李琴 贺亮 评论员秦孟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