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设计之都建设规划纲要(2018—2021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9年4月30日
武汉设计之都建设规划纲要
(2018—2021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我市设计产业创新发展,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实现“老城新生”,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业态创新、产业融合为抓手,以设计之都建设项目为载体,推动我市设计产业创新发展、提速升级,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民参与、国际合作”的设计之都建设模式,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设计之都。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1年,全市设计产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明显增大,综合竞争力、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设计创新研发基地和具有武汉特色的设计之都,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估。
武汉设计之都建设年度主要指标(2018—2021年)
(一)设计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到2021年,实现全市设计产业营业收入2200亿元,新增设计企业100家,新增从业人员6万人,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设计企业和设计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设计人才高地基本形成。充分发挥我市设计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校企联合,实施青年设计师培训计划,培育本土设计人才;加大一流设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吸引更多设计人才回汉留汉就业创业,打造设计人才高地。
(三)设计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建设武汉创意设计之城,打造集公共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创意设计街区,建设“各具特色、业态高端、功能集成”的武汉设计之都示范园区、创意社区、创意设计小镇,形成相互衔接和配套的“点线面”结构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城市功能新载体。
(四)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通过建立设计产品营销渠道,吸引国际设计企业驻留武汉,引进更多世界著名设计交流活动,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活动,提升武汉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城市品质明显改善。重点围绕妇女儿童、弱势群体,推出一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的重大设计之都建设项目,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设计文化氛围浓厚。持续开展设计活动,重点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设计活动,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奖,将创意设计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形成独特的武汉设计文化。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
1.完善设计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的政策措施,清理取消我市影响设计产业发展的限制性、障碍性、歧视性政策,最大限度为设计产业发展“松绑”,按照强项更优、补齐短板、融合发展的思路,在优化营商环境、金融扶持、税收减免、设计园区建设、企业创新培育、优秀案例评选、设计活动开展、设计人才培养、优秀企业引进、加强国际交流、完善设计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提供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招才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税务局)
2.创新服务设计产业发展机制。引导建立武汉设计电商服务平台,形成以知识产权合作研发为核心的创新渠道、以交易为核心的大数据管理模式,服务设计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价值高效转化。为设计企业创新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软件程序、检验检测、快速制造等公共服务。大力扶持各类中小微设计企业的创业和创新发展,改善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提供推广宣传、市场拓展及投融资等综合服务。(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3.鼓励设计企业开展股权、债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融资;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开展债权融资。针对设计企业轻资产特点,鼓励设计企业探索开展以知识产权、版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二)加快融合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1.加快推进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设计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人才、企业、品牌、项目等产业发展要素为基础,提高设计产业信息化、国际化、集聚化水平,培育一批全国知名设计企业。依托我市在制造业、建造业领域的产业优势,搭建设计产业与制造业、建造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设计产业的引领作用,提供定制服务,形成设计产业与制造业、建造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提升设计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2.做强工程设计产业。加快推动我市工程设计产业与国际接轨,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将新技术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大力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综合管网建设。支持设计、施工企业联合出海,大力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带动优质设计产品、优势装备和技术标准输出,共享企业在境外建立的办事机构,针对海外项目开展技术研发与项目合作,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推进“互联网+设计产业”,建设武汉工程设计虚拟产业园,为设计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数字化审图工作的高效运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勘察设计和施工图审查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
3.做大工业设计产业。加强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为架构的工业设计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参与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奖评选。搭建工业设计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巩固提升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形象和实力。鼓励设计领军企业提供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搭建完善产业链服务平台,推动工业设计由产品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积极争取“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永久落户武汉,加快招商引资,跟踪推进一批工业设计项目落地,争取国内外创新资源向我市转移,提升我市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4.繁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落实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政策,打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长期分割的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文化扶持资金杠杆效应,探索我市创意设计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加快培育发展时尚创意设计、3D打印、软件设计、文化动漫、影视游戏、直播电竞、光影互动体验、数字出版教育等为主的文化创意设计,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新城区为依托,深入推动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各相关区人民政府)
5.发挥设计企业总部经济优势。吸引国内外设计总部资源向我市集聚,大力引进国际设计企业总部、全球工程设计150强、世界建筑设计公司100强、全国设计服务业500强入驻武汉,在汉设立管理中心、研发中心、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制造中心等职能性总部,打造世界级设计总部集聚区。(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尊重原创设计,鼓励自主创新
1.打造武汉设计品牌,营造尊重原创设计氛围。鼓励设计企业在汉设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依托行业协会,自2019年起每2年组织开展1次武汉设计企业100强和设计优秀品牌20强的评选活动,创办“武汉设计大奖”,组织评选武汉设计年度人物、年度十大优秀设计作品等,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武汉设计活动品牌。鼓励在汉设计师参与国际设计大赛,对获得国际设计大奖的设计师给予重奖,加大对获奖企业和设计师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原创设计的氛围。(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2.加强设计创新,增强原创能力。倡导设计企业开展设计原创认证,研发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创新成果和设计专利。支持设计企业参与制定相关设计领域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将武汉打造成为设计行业标准的引领者和输出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加大设计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专利、版权等专项宣传,加强品牌商誉保护。完善我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开展设计专利运营试点工作,强化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投资、评估管理和技术转移产业化等知识产权全流程服务。通过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盘活设计院所的存量知识产权资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4.加大对优秀设计企业的认定、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蹬羚企业中的设计企业,依照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文件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每年在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蹬羚企业中新增设计企业10家。(牵头单位:市税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提升城市品质,实现“老城新生”
1.编制武汉设计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形成“城、街区、园区”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在光谷中心城的核心区,规划建设总面积为8.2平方公里的武汉创意设计之城,以高新大道为主轴,依托沿线的中国建筑科技产业园、省广播电视台广电传媒基地、铁四院第二总部基地(高科创新基地)等,打造世界级的设计大道,将其建设成为武汉“设计之心”;规划建设具有武汉特色的创意设计街区,打造集生产、交易、服务、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轴带。支持各相关区人民政府、企业建设“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设计之都示范园区”。将设计“城、街区、园区”建设与武钢片区转型升级、武汉长江新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智慧生态城等重大城市项目紧密结合,以长江之心、长江之门、长江之珠的高水平规划设计为引领,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设计集聚展示区、设计产业服务区和城市文化新载体,树立新的世界级设计品牌。(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乡建设局,各相关区人民政府)
2.积极开展创意社区建设,推出一批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提升城市品质、吸引市民参与的设计之都建设项目。将创意社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社区微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力争在4年内打造100个具有武汉特色的创意社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生活品质。(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各相关区人民政府)
3.大力开展“设计下乡”活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乡村振兴。鼓励设计师走进乡村,设计和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乡村、特色小镇、特色产品,结合历史村镇建设工作,激发村镇活力,使之成为武汉旅游新的目的地。(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相关区人民政府)
4.实施生态修复、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工程,实现武汉工业遗产和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再利用并举。在通过公布名录的方式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将不同片区、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设计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项目开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三维技术开发、遗产价值展示等活动,形成武汉特色的历史名城保护机制。(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保障房管局,各相关区人民政府)
(五)发挥人才优势,加强校企合作
1.加大设计产业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培养“武汉黄鹤英才”,持续推进“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加快发展校友经济、菁英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吸引国际设计人才落户武汉,通过设计之都品牌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设计专业大学生落户武汉创业,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行业领军人才。(牵头单位:市招才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城乡建设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2.鼓励在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设计之都建设需要调整或者增设相关专业。积极开展青年设计师培训计划,每年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完成500名青年设计师培训工作,提供设计之都城市青年设计师驻留学习机会。将设计之都建设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大力推进“设计之都—书香满城”全民终身学习品牌,不断激发市民终身学习和参与设计之都建设的热情。依托在汉教育资源,建立武汉设计网络学院,实现在汉大学的师资、空间、设施、学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历互认,促进设计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和共享,将武汉打造成为我国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网上设计教育基地,并争取将相关工作经验在设计之都城市中推广。(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委外办、市招才局,市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3.开展“大师进学校”“名师进企业”活动,推动设计企业与学校之间开展以设计项目为基础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搭建高校设计人才实践平台,支持设计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设计中心和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设计企业实践项目,为设计企业培养、输送多层次、实用型设计人才。(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在汉高校)
(六)开展国际交流,形成城市互动
1.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年会、设计之都子网络会议,加快融入设计之都网络。充分调动在汉设计企业、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积极性,积极协调、组织设计企业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各项活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形成多层次交流的模式,建立健全与其他创意城市之间的联动机制。(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发挥武汉国际友城的作用,助推武汉设计国际化发展。大力开展国际性设计交流活动,推进城市间交流合作。通过开展“非洲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提升项目”,遴选优秀设计人才在汉进行教育培训。支持乌干达恩德培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牵头单位:市委外办;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3.扩大武汉设计之都影响力。组织武汉设计优秀作品的国际展览,通过搭建国际交流渠道、加快国际设计资源对接、国际设计项目合作、国际创新活动推广,不断将武汉设计之都建设成果、经验推向世界。(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外办,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七)打造创意设计品牌活动,营造设计文化氛围
1.推动政府、企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汉设计之都系列活动。继续办好“武汉设计双年展”“大河城市论坛”“斗鱼嘉年华”“武汉设计之都圆桌会议”等活动,吸引创意网络城市及全球的设计师、设计企业、设计机构、设计院校广泛参与,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将每年11月1日(武汉市成功入选设计之都的日期)确定为“武汉设计日”。(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统筹开展大型创意、文体、旅游活动,形成浓厚的设计创意活动氛围。通过在学校、商场、社区、公共区域等开展设计创意活动,集中展示武汉设计的实力和魅力。集聚国内外科技、文化、设计人才资源,促进跨行业人才合作,在图书馆、展览馆、书店等公共区域,以设计师讲座、论坛、沙龙等方式,鼓励不同设计领域、不同设计学科间的思想交流,活跃创新思维,增进跨界设计创新合作。(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城乡建设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3.持续推进设计之都宣传,不断提升武汉设计之都知晓度和参与度。制订并发布《武汉设计创意活动年度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推动设计之都活动系统化、特色化。广泛采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利用微视频、出版刊物等多种方式,持续宣传设计之都。搭建“武汉设计”全媒体矩阵,使之成为武汉设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宣传基础平台。(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4.进一步完善设计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设计产业形势分析制度和设计产业数据共享机制。编制《武汉设计产业年度报告》,进行年度跟踪和分析,研究设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每2年撰写《武汉设计之都建设工作评估报告》,及时总结设计之都建设经验和不足,为我市设计产业发展提供研究支撑。(牵头单位:市统计局;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武汉市设计之都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设计之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局,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各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工作实际,明确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设计之都建设。建立武汉设计之都专家库,为设计之都建设提供咨询。
(二)加强规划引领。加强设计之都建设规划,制定武汉设计之都建设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明确设计之都建设的目标、任务,规范对外交流、标志管理、园区建设、设计活动等相关工作,为设计之都建设提供规划政策保障。
(三)强化资金保障。从每年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用于设计之都建设相关工作,在园区建设、人才培养、设计活动、设计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重点支持武汉设计之都入库项目建设,培育设计产业市场领军企业和优秀人才,促进我市设计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