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30日讯(记者周劼)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次申报成功,也有大量湖北“身影”。除湖北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和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均入选相关项目外,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十多年来对于传统茶文化的大力发掘,通过一系列重要学术基础研究也为该项遗产的申遗作出了贡献。
2016年,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先后发表了《信息不对称与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衰落——基于汉口港的个案考察》《基于需求视角的中华茶技艺保护传承研究》《中华茶文化的源流、概念界定与主要特质》《“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等重磅论文,不断拓宽拓深以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为核心的茶文化研究。其中,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依托,首席专家刘礼堂教授和博士生陈韬在《光明日报》连续刊发《西南茶马古道:汉藏交融的千年大通道》《西南茶马古道: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西南茶马古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千年回响》三篇论文,系统阐述了西南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引起重大反响。
这些研究说明了中国传统茶的历史厚度和地域丰度,也解释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为什么是相关44个项目打包申遗,其成果大多被纳入此前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也纳入此次申遗的材料里,为还原中国传统制茶技艺、风俗文化及其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史料保障。
武汉大学对此领域的学术研究,可追溯至2005年刘礼堂发表的《论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饮茶风习》。其后,宋时磊出版了《唐代茶史研究》。刘礼堂和宋时磊还合作发表了《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茗菜与苔菜考辨——兼谈茶事之起源》,研究茶风茶俗的起源和传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