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一元路往北依次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图为中山大道一元路路口街景和路牌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中山大道四唯路路口道路交通指示牌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长江日报记者姚传龙
有城市便有路名,如果把城市比作一本书,一个个路名,就如分册和篇目。
在武汉,不少路名典雅,为人乐道。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等记录了街道的先后顺序,更涵盖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日月光曜”“三阳开泰”等文化内涵。
然而,近年来一些道路的命名方法被人诟病起得“太轻率”——龙兴东路至南国明珠小区的道路取名为龙珠路、汉口至天河机场的道路取名为汉飞大道、陈家冲到东山的道路取名为陈东路……除了这些“首尾命名法”命名的道路,一些重音、近音路名也受到非议。
负责道路路名编制、报审的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相关人士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今后将避免在新建道路中使用首尾命名、重音近音的路名,综合考虑人文历史、产业特色、路名派生等因素,让路名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
【市民质疑】
首尾命名法催生龙珠路,市民吐槽“太轻率”
通往天河机场的高速公路,通常被人们称为“机场高速”,驾车从常青路上三环立交,路牌显示路名为“汉飞大道”,意指从汉口到飞机场的道路。
从道路的起止点各取一个字命名道路,称为“首尾命名法”。这样取名的路名在武汉三镇均有出现,遭不少市民质疑:起得“太轻率”。
在东西湖区,从陈家冲到东山的道路被命名为陈东路。对道路周边情况不了解的人或许会认为,这条路是纪念名叫“陈东”的人。
在汉阳区,龙兴东路至南国明珠小区之间的道路被命名为龙珠路。有人笑言:“龙珠在此,是要召唤神龙吗?”
除了首尾命名法,路名重音、近音的情况也有不少,令不少市民挠头。如,汉口有常青路,武昌有长青路;汉口有民族路,武昌有民主路、新民主路。
【专家观点】
武汉不少路名彰显文化变迁记录城市品格
“武汉自古以来是名城重镇,容纳四方。”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专家、《武汉老地名》作者董玉梅认为,武汉有大量极具文化基因的路名。这些路名,或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彪举着一位杰出人物,或蕴含着某种意义。
董玉梅说,它们来自人们的自然总结,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变迁,是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
武汉存在不少因特征事物命名的地名,它最能表现武汉地形、地貌和街区的特征,如三眼桥、双洞门、月亮湾。它们形象生动,富于独创性和乡土特色,因知名度较高而往往成为区片名称,如六渡桥、司门口、堤角。
武汉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时代特征的,它们传达出武汉城市功能的历史变化轨迹。例如在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产生了有关军事的地名:铁门关、卓刀泉、洗马长街等,这充分说明了武汉历来是军事重镇。
明末清初以后,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路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板厂街、打扣巷,说明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清末民初产生的一些路名还体现了武汉是万商云集之地,如药帮巷 (河南药材行)、宝庆码头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汉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的开放性。
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相关的路名,如中山大道、黄兴路、彭刘杨路、芦沟桥路、胜利街,有力地证明了武汉在近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亲近城市从路名开始,应融合历史展现时代
“现在,部分路名没有融合历史,展现时代。”在董玉梅看来,如今部分路名命名“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路名太常见,普通人习以为常,不会过多研究命名缘由;另一方面是历史挖掘与城市建设不匹配引起。
董玉梅认为,路名是城市的细部标识,要亲近一座城市,首先要从路名开始。武汉好的路名莫不扎根城市文化。龟山北路、临江大道、东湖路等道路的命名,体现武汉“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特色。
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等曾经是租界道路,使用外国名字,收回租界后,武汉人把曾经被侵略者命名的道路换成了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味道的名字,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在新的产业聚集区,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车城”“创业”等系列道路的命名,也体现了区域特色,生动易懂。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记录城市历史厚度的地名,最好都能原地保留,嵌入新的城区道路中。”董玉梅说,任何一片新的区域,都曾经有过村落、湖泊和河流。新城区的道路命名,如果能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会留下历史和文化的痕迹,不至于显得苍白和简单。
【部门回应】
市地名办:修改已有路名难度大
关于道路命名,我市早有相关管理规定。
2008年,市政府制定《武汉市地名管理办法》。3年后,《办法》完成修订,其中规定了道路命名的原则和主管部门。武汉市道路命名工作被分解到规划部门和民政部门按阶段管理。
市规划部门负责道路命名规划的编制组织、公示、报审、移交,市地名办负责道路命名规划的发布和道路更名、检查道路命名是否重名、合规。《办法》要求,道路具体命名不仅要听取文化、民俗、地方志等方面专家的建议,还需对市民公示,以广泛征求意见。
路名一旦认定并使用,修改需要付出极大代价。道路命名修改,难点之一就是道路沿线的单位、居民意见很难统一。
市地名办工作人员介绍,《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因为地名的变更,会带来身份证、户口簿、产权证件、工商、税务的地址以及地名标志等都相应更改,除给道路沿线单位、居民带来不便外,还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
规划部门:将避免“首尾命名”
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简单易用,早期的道路命名采取“首尾命名法”的较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此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而且本身也不尽科学。
一是因为首尾取字拼凑的词为“无情词”,没有实际意思,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二是因为城市范围扩大后,起止点间的道路较多,都用此法命名容易造成重名,且生拼硬凑的路名容易产生歧义。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新建道路命名时,已很少采用“首尾命名法”命名,今后将尽量避免使用此种方法。
规划部门同时承诺,类似民族路、民主路、新民主路等重音、近音的路名,在今后命名中将尽力避免。未来,针对武汉老城区的道路命名,将采用保留传统、挖掘历史、派生路名等措施,让地名既体现历史渊源的挖掘,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在文化传承方面做足文章。
【征集】
您对道路命名有何建议
请给我们来电或留言
路名,堪称城市的名片,对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塑造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您身边有哪些路名让您印象深刻?您对道路命名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可拨打长江日报新闻热线027-59222222,或通过长江日报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