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00万善款帮助1.5万名大学新生
2018-07-23 12:14:40 来源:汉网

“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慈善公益活动20年了

\

受资助者当年收到的汇款单

今天,“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正式启动,从最早利用报社平台发声帮助贫困生算起,今年刚好是第20个年头。

每一期武汉晚报的报头下都有5个红色的大字:为百姓谋利益,这是这份1961年创刊的市民报的承诺。关注贫困生、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也是本报众多慈善公益活动的一部分。

缘起 只为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

1999年,武汉晚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一位因交不起学费走投无路而向本报求助的大学生向平东的故事,引起了众多热心读者的捐助,很快帮他凑齐了学费。

这件事也成为契机,开启了至今20年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的公益扶助行动,从未间断。

2002年,武汉晚报成立了专门的扶助行动工作室,开通了公益扶助热线。

随后,武汉晚报联合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了公益扶助基金,扶助资金管理更加专业、规范。

据粗略统计,至今为止,共资助1.5万余名大学生上学,总资金超过5000余万元。

20年来,通过“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这个公益活动平台,无论是受助的学生,还是参与捐赠的爱心人士,不少人都在这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很多人命运因此发生改变。

作为当年第一位受助者向平东,如今创业成功,是一家市值千万公司的老板,并坚持反哺社会,帮助其他人。

坚持 20年来,一直有爱在涌动

无论是受助者,还是施以援手的爱心人士,只要您走近他们,就会受到感动,这种感动,也是本报搭建平台20年持续助学的动力。

拥有二胡天赋的寒门学子向旺,父亲的重病一度让他的音乐梦遥不可及,在本报扶助行动的帮助下,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在维也纳音乐厅圆梦。现在,他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并把自己的音乐梦想向更多人传递。向旺在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去养老院、福利院慰问演出,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扶助行动为地震灾区筹集善款1600多万余元,在全国地方媒体中都是凤毛麟角,组织志愿团深入汉源地震灾区,寻找贫困大学生,资助400余人;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我们面向鲁甸地震灾区开展一次特殊的“扶助行动”,按每人5000元的标准,帮灾区来汉读书的大学贫困新生缴学费。

20年来,在武汉晚报扶助行动平台上捐资助学的爱心群体不断壮大。有匿名退休教师,有下岗工人,有年逾八旬的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回报他人的企业家。

2010年8月,湖北省福建商会一位匿名老总通过“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两年内资助大学生上学,捐款总额高达100万元;

已经离世的“希望老人”江诗信,12年节衣缩食,捐资5万多元,福及107名山区贫困学生。他成为我们这个公益活动中最让人感动的爱心老人;

家住台北路的匿名婆婆,每省下一点钱就捐给孩子们;

“武汉好人”陶宏国5年前开始资助见义勇为英雄子女,并把这当作长期的“任务”,一直坚持……

类似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在“扶助行动”周围,20年来,一直有爱在涌动。2014年,因在希望工程事业中作出的重大贡献,本报被授予“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

趋势

救助人群减少,求助渠道增多

20年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单一的帮贫困生交学费基础上,逐渐拓展了两个新的品牌:向见义勇为英雄子女提供助学金;联合市慈善总会向单亲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的“一个都不能少”助学活动。希望能够尽量关注到需要帮助的更多群体。

20年来,能够较为明显地感觉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各级保障体系的健全,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越来越大,求助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体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

现在,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求助渠道很多,主要由街道、社区、民政等政府部门对低保户、特殊家庭的帮扶,还有工会、残联、妇联、慈善会以及很多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定向帮助,以及一些媒体搭建的帮扶平台。此外,高校也有绿色通道。

特别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后,帮扶力度加大,很多家庭正逐步摆脱贫困,贫困生读书也是一个“兜底”的保障政策,贫困大学生减少的趋势是必然的,很有可能不久以后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我们也希望救助人群越少越好,贫困生越少越好。

发起并推动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行动起来,伸出援手,汇聚爱心,让贫困大学生上学“一个都不能少”,让正能量在这里得到延续和传递,这就是“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的初衷,也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记者陈玲 通讯员易建新 唐婧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