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正在查阅资料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日讯 38岁的赵孟是武汉市武东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同事和患者都知道他是24小时随时可能在病房看到他、打电话找到他的医术精湛的医生;他提供过咨询服务的8所高校的大学生们则把他当作暖心的“大哥哥”,即使毕业了也可以随时向他求助。 从医14年来,赵孟坚持每周两天义务服务高校,成为青春学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赵孟正在心理辅导
做50多场讲座义务服务万名师生
从2005年刚入职开始,除完成武东医院内的日常医疗任务之外,赵孟还有一个特殊的义务服务工作:为武汉地区多所高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筛查。14年来,赵孟在高校已经做过50多场心理知识的免费讲座,为数万师生提供过免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门诊服务。他的团队更是覆盖了武汉地区十余所高校。
2018年4月的一天,正在看门诊的赵孟接到某高校心理老师的求助电话。大四的一名云南籍女生小颖(化名)突发精神异常、哭笑无常,不能跟老师同学正常沟通,赵孟立刻驱车赶往学校。面对情绪激动的小颖,赵孟一遍遍地喊着她的名字,和她聊着她家乡的山水,谈着她家里种的普洱茶,慢慢的小颖情绪终于稳定下来。原来,上大四后小颖面临着毕业选择困难,种种压力下她出现了紧张、焦虑、失眠,每天在压抑中度日,在连续三天通宵熬夜赶论文后终于崩溃了。经过赵孟的细心治疗,小颖终于恢复如常顺利毕业,回到家乡的小颖快乐开朗,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一直和赵医生保持联络。
赵孟已经记不清多少次的清晨在风雨中穿梭,只为了能多帮助几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记不住有多少次的深夜,接到学校的求助电话,披上衣服驱车出发,只为了早一分钟赶到现场,给心理危机的学生带去多一分生存的勇气和希望。
仔细询问病情
天南海北都能得到“保镖”式服务
武东医院心理科的患者遍布全国,复诊时的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对于很多外地的患者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赵孟的手机里,存着上千条患者和家属的求助短信(微信)。无论何时,只要患者需要,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他,对于患者的求助,他也从不厌烦。家人刚开始并不理解,不知道他为何每天总有接不完的电话,有时甚至半夜都会被患者“骚扰”。对此赵孟总是说:“病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才会给我打电话,他们可能是耽误我十几分钟的时间,但这十几分钟也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福建的小倩是赵孟2008年的患者,当时在武汉读大学的她在毕业前夕由于学业压力大,脾气暴躁,情绪极不稳定。在心理科住院期间,赵孟精心为她诊治,给了她面对未来的勇气。经过系统治疗,小倩顺利毕业,并在老家找到了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出院后小倩期望赵孟能再帮帮她,希望能定期电话向赵孟咨询病情。赵孟答应了,并且拒绝小倩付费的要求。这一帮就是10年……这样接受赵孟免费“心灵保镖”服务的病人,还有很多很多。
还有很多患者因为在外地取不到药,看不到医生而导致病情复发。为了解除他们的复发顾虑,更好地回归社会,赵孟利用休息时间为这些稳定期的患者寄送他们所需药品,仅2018年赵孟就为近百人次的外地患者邮寄过他们急需的药品。不让一个患者因为买不到药而中断治疗,不让一个病人在困难时因为找不到医生帮助而陷入无望的绝境,这是赵孟多年来对患者的承诺。
越来越多的人在得到他诊治的同时还了解到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2018年他被评为青山区优秀健康讲师,他所在的武东医院心理科也被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授牌为“中国心身医学教育联盟基地”。
查房
当精神疾病患者心中的暖医更难
“只要患者需要他,他就一定会在患者身边”,这是科室的年轻医生对赵孟主任的评价。
2018年春节前的傍晚,正和家人吃团年饭的赵孟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求助电话。原来是一名外籍患者被警方救助,送往了武东医院心理科。由于患者刚来医院极不配合,语言交流不顺,无法查明身份了解病情,年轻的值班医生有些犯愁,于是打电话求助赵孟。赵孟二话没说放下团年饭的筷子就赶往医院。赵孟拿着英汉词典让患者看,一句一句,比比划划耐心沟通。春节假期的每一天,赵孟都会去医院和他交流谈心,终于了解到约翰(化名)病情。针对他的情况,赵孟为他制定了最优化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案。很快约翰对赵孟这个中国医生越来越信任,一步步打开了心扉,配合治疗,很快就得以康复。
长期住院没有家人照顾的老蒋已在医院度过了五个年头,每到节假日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抹泪。赵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2016年春节起,赵孟在心理科实行了节假日科主任查房服务。在节假日治疗并陪伴在院患者,送上祝福和自费购买的节日食物。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春节大拜年已经成为武东医院心理科一大特色。在赵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医生护士也参与进来,患者们在这里得到了周到细致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记者毛茵 通讯员陈红源 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