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 吴坚 赵恒 苏浩 通讯员 闫玲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百姓都要舞起传统民俗——草把龙,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福,求老天保佑丰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潜江草把龙,是中华民族舞龙习俗的一个分支,主要流传于潜江市龙湾镇一带的湖区和毗邻的老新、张金、熊口、浩口等地,为世人沿袭传承和推崇。当地盛传,远古时代,一条行云布雨的苍龙不慎坠于此地,百姓以稻草盖住龙尸,后演化成了草龙,民众十分敬畏,逐步演变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庆祝“龙头节”。记者 赵恒 摄影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庆祝“龙头节”。记者 赵恒 摄影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庆祝“龙头节”。记者 赵恒 摄影
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楚地最早舞草把龙灯舞见于汉代,盛行于唐,历代相沿承袭。潜江古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以龙湾为代表的潜江境内水网湖区就形成了用草把龙灯驱邪送神的习俗。草把龙灯通常在春节、元宵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表演。遇重大灾害,瘟疫流行,也会扎制草龙,驱邪消灾。
位于潜江西南的龙湾镇,因龙的传说而得名,古来就是水稻千顷、鱼跃万塘。《荆州府志》载:龙湾地势窒潴,土田崩淤,每次水涨,陵谷倏更。十年九淹曾给旧时的龙湾带来深重的灾难。龙湾先民朴素地认为,龙能行云布雨,亦能平息水患,故而十分信仰并崇拜龙,甚至寄希望于龙的神力来禳解灾祸,驱邪祈福。
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彬告诉记者,龙湾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以龙冠名的地名和桥梁,如:龙湾村、龙新村、龙湖河、龙东桥等,为“潜江草把龙”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庆祝“龙头节”。记者 赵恒 摄影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给“土地爷”过生日。记者 赵恒 摄影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给“土地爷”过生日。记者 赵恒 摄影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庆祝“龙头节”。记者 赵恒 摄影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庆祝“龙头节”。记者 赵恒 摄影
现年77岁的张金盘老人是“潜江草把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随其父张文海学习扎制草把龙灯并玩耍草把龙灯舞。据他介绍,草把龙一般有7节、9节、11节和13节,采用竹、木、绳、稻草扎制而成。扎制龙头的工艺性最强,工字形的木结构连接着手柄,并支撑着龙头的各个部位,再以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布将竹篾缠绕装饰。龙身取材于稻草,有理草、扎把、铡草、旋盘等多道工序,再以一条主绳贯穿龙身,将草一把一把扎在绳上,然后用剪刀将扎好的草把修整成圆柱形,下面再安装1米长木质托把若干。龙尾亦用竹篾扎制,以黄色纸裱糊装饰,再搭上一块红布,用笔画上鱼鳞纹。扎制的草龙,原始古朴、栩栩如生、威严粗犷,神似一条几欲腾飞的黄色巨龙。
“潜江草把龙灯舞是当地百姓信仰、崇拜龙神的具体表现,属于祭祀性的民俗活动。”李彬说,旧时出“水痘”“天花”,发瘟疫,没有好的医治办法,当地民众也会扎龙驱邪,边舞龙边向龙头撒大豆、芝麻等,请龙神带走人间的病灾和瘟疫。日久成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龙套路,每种套路都有着特定的内涵。如驱魔镇邪要列“龙门阵”;求子要破“白虎阵”;起屋奠基要“拜四方”:东拜东岳大帝,南拜南海观音,西拜西方如来,北拜北斗七星神;最让人们喝彩叫绝的是求神降雨要舞“黄龙盘柱”,草把龙灯绕着一根10多米高的木杆盘起立柱,龙头直达杆顶,登高望远拜天庭,祈福风调雨顺保安康。
张金盘老人也告诉记者,舞龙的传统程式非常严格,如扎制龙头有传统的咒语;扎制草龙时,年轻女子不能走近;舞龙前要焚香化纸为“龙神”净身,先拜当地的祖师殿;舞龙所到之地,须先祭拜当地的土地神;草龙入丧户须用白布遮住龙眼,以防吓跑亡人灵魂;放儿童于龙口则会保佑一生平安;草龙舞毕3次后,必须在旷野低地焚烧以送龙神归天等。比较有趣的是,龙行天下也有“尊卑”之分,草龙布龙相遇,布龙须叩首让道,并从草龙腹下穿过,以示敬重。
“潜江草把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既有对神灵的信仰,又有对自然的崇拜,把祭祀与民间舞蹈高度结合,是以华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为核心,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独特崇龙习俗。其承载了华夏的古老文明,并沿袭了楚汉祭祀文化的遗风,同时表达了当地劳动人民祈求平安、禳解灾祸的心理诉求和美好愿景。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给“土地爷”过生日。记者 赵恒 摄影
潜江市龙湾镇百姓舞草把龙庆祝“龙头节”。记者 赵恒 摄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潜江草把龙”同样面临着“人亡艺消”的濒危状况。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潜江草把龙”,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近年来积极开展相关民俗活动,为这一传统文化培育传承土壤,并组织年轻人学习“潜江草把龙”的扎制技艺和舞蹈套路,以期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