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乾隆年间的“炉瓶三事”亮相武汉
前日,“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一套清乾隆年间品香所用的精美用具——“炉瓶三事”亮相,引得观众赞叹。
本次展览展出的烟台博物馆藏86件珐琅器和武汉博物馆藏9件珐琅器,时代横跨明、清至近代,较为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发展脉络,以及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珐琅工艺精湛优良的制作水平。其中,清乾隆年间的铜胎掐丝珐琅“炉瓶三事”,包括掐丝珐琅香炉、箸瓶及香盒,此三件为一套,造型优美,制作精细,是清代乾隆时期香事所用的风雅之物,是本次展览的精品。
据介绍,古人焚香时,中间放置香炉,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香炉为焚香之器,因所焚之香为香面或香条,焚烧时须用铜箸与铜铲,故箸瓶是用来盛放箸铲的,香盒则用作贮藏香面或香条。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自元代从阿拉伯传入我国后,便以雍容华贵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纹饰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中国大批生产掐丝珐琅器始于明代。到了景泰年间,臻于鼎盛,因而掐丝珐琅又有“景泰蓝”之称。清代掐丝珐琅在康雍乾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并达到顶峰。乾隆以后,掐丝珐琅的制作随国势衰弱而渐趋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