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1家4口同患脑瘤 专家:警惕家族性遗传疾病
2017-04-29 11:51:00 来源:十堰晚报

近大半年的时间来,家住房县的王女士反复头疼,经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专家检查,原来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作怪,好在医生成功摘除害人元凶。就在全家人都松一口气时,谁料,其3个孩子也相继被查出患有海绵状血管瘤。在此,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张力提醒,研究证明海绵状血管瘤为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一旦患上海绵状血管瘤疾病,其直系家族成员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头疼大半年 患上海绵状血管瘤

现年50岁的王女士是房县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就莫名出现恶心呕吐、头疼症状。起初以为是感冒了,就随便吃点药对付过去。不料头痛毛病不减反增,发作次数越来越多。不久之后,王女士发现一侧肢体竟然开始慢慢没有知觉,出现了偏瘫迹象。这时,她才慌了神。

今年4月初,在家人陪护下,王女士来到太和医院救治。结合王女士病症,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张力建议先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颅内右侧长了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肿瘤,且颅内边缘处又分散了10多个小型肿瘤。张力判断,王女士患上了海绵状血管瘤,并建议立即手术治疗。

“王女士颅内肿瘤较大,压迫了重要神经,肢体已有偏瘫迹象,且颅内反复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若不及时手术治疗,肯定会危及生命。”张力解释。

4月10日一大早,王女士被推进手术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张力带着他的团队,迅速为王女士行颅内巨大肿瘤切除术。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医护人员配合得当,手术进展非常顺利,整个手术时间不到两小时,王女士颅内的肿瘤就得到了完整的切除。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台风险性极高的开颅摘瘤手术,但整个手术过程出血还不到500毫升,正常脑组织、脑血管及神经保存完好。”张力说。

三个孩子 相继被查出患有此病

考虑到海绵状血管瘤有遗传因素,术后第二天,张力便建议王女士的大儿子先做个检查,以排除是否患有该疾病。经核磁共振检查,王女士大儿子颅内竟然有多发海绵状血管瘤。“难怪老大也隔三差五地喊头疼,我还以为是小毛病呢。”王女士回忆说。听说大哥也患有海绵状血管瘤疾病,二儿子立即从房县赶到太和医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仍然显示有海绵状血管瘤。

两个儿子都患上海绵状血管瘤疾病,这让王女士夫妇感到十分吃惊。他们不敢掉以轻心,立即把12岁的小女儿也带到太和医院检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小女儿也患有此疾病。由于大儿子的肿瘤相对较大,已经有颅内出血、头疼的毛病,目前,张力已经成功为其手术治疗。而老二和老三情况相对稳定,张力建议不做治疗,只需临床观察即可。张力介绍,尽管海绵状血管瘤有遗传因素,但一家四口同时患上此病,还是比较少见的。

幸运的是,王女士和大儿子的病检结果都显示良性。目前,母子俩头疼症状完全消失,都已经康复出院。

一旦反复头痛 要早诊断早治疗

那么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不是就是“癌症”呢?张力解释,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类型之一,并非真正的肿瘤,一般血管造影检查较难发现,故又称隐匿性血管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5%—0.7%,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因部分患者无症状,故确切的人群发生率仍未知。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30岁—4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有些人在疾病的初期没有症状,轻微的头痛可能是唯一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有部分病人在半年以上到两年以内就会出现有癫痫、出血、局部神经功能的缺失等症状。核磁共振检查可及时检测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存在,而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不仅能迅速为患者解除头痛症状,且能够有效预防出血和控制癫痫的发作。”张力提醒。

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且术后恢复良好,多数病人手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但对有些肿瘤位置长得比较深,且靠近主功能区域,并且肿瘤比较小的患者来说,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所以,张力建议,一旦在生活中出现反复头痛的症状,就一定要及时来到正规医院专科门诊进行咨询与检查,以便医生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