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易先云 王拓)每天清晨7点钟,中等身材的莫水明准点出现在不足6米宽的汉水桥街皮子街,把出店占道的“摊位”移到室内,让那些在皮子街、双厂巷、仁寿路、硚口路,汉宜路等6条主次干道上的千余家经营户心服口服。
莫水明,湖北应城人,在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当了5年城管协管员。
农村小伙进城当“猪倌”
1967年5月,莫水明出生在湖北省应城农村。1985年7月,只念过高中的他,独自来到武汉某部队农场,当起了“猪倌”,喂养200多头猪,成为乡里进城的养猪专业户。那个年代,他除去一切开支,每年净赚3万多元钱。1991年11月,莫水明与家乡的郑晓华女士结婚,一对“夫妻猪倌”起早贪黑,围着16个猪圈忙忙碌碌,又脏又累。莫水明后来成了一名会养猪、会杀猪的“屠夫”。他出来卖肉,在部队农场附近的硚口区汉水桥街狭窄的皮子街经营。由于皮子街周边没有室内农贸市场,也找不到固定的门面,城管部门管不住他。1997年,部队农场撤销,夫妻俩的家从部队搬了出来,租住在汉水桥街皮子街附近。喂猪没猪圈,卖肉没场所,夫妻俩从其他屠宰场买来猪肉,在寸土寸金的皮子街、双厂巷、硚口路卖肉,成为汉水桥街一带有名的流动摊贩。后来,他们夫妻俩索性在皮子街搭起朔料彩条布棚卖猪肉,人行道成了他们夫妻俩“固定”的摊位,其他经营户与城管“躲猫猫”,他却大大咧咧地晃着手中的屠刀,侵占马路卖肉。城管人员来管他时,他敢抖狠;“我又不是偷来的猪肉,在这里卖了快10年肉了,从来没人不让卖。”他成为有名的“钉子户”。2005年,皮子街附近建了一个室内农贸市场。他在城管部门的帮助下,把“摊位”移到了市场内,有了合法经营的场所,妻子的弟弟与姐姐合伙在市场内卖肉,生意好做了,莫水明告别了马路市场。他太了解城管了,得知城管人不容易,他再也不是占道经营的“钉子户”了。
占道经营“钉子户”做城管
2015年5月,莫水明走进了城管队伍,成为汉水桥街一名城管协管员。当初,城管管他不服管,进了城管管别人。他说:“城管人为了做通一个流动摊贩的思想工作,不知道动了多少脑筋,给那些拒不服从管理的人说了很多很多的好话,文明执法的一些细节让我很受感动。”他走出市场摊位,管理市场周边小摊小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圈住那些不听劝阻的“游击队”,一些熟悉他的小摊小贩讽刺他:“以前不也是个占道经营的顽固分子,你为什么要管我?”他说:“我穿上了这身城管服装,就要为这身制服服务。”
莫水明把市场摊位交给爱人和妻弟经营,自己出来做城管,感到生活很充实。他当城管协管员5年,带领11名协管员穿梭在汉水桥街6条主次干道、13个社区管流动摊贩,管车辆乱停放。只要他出现在门店前,那些出店经营户不得不把冰箱、桌椅搬进去。小摊小贩见到“莫队长”来了,推着小推车跑得很快。
来自云梦县农村的马某,两个儿子在乡里读书,家里很困难,长期在硚口路轻轨站占道搭棚卖水果,影响市容。其他协管员怎么说,马某就是不听,抵触情绪很大。莫水明主动与马某交朋友,到硚口路轻轨站附近的居民区找到了门面,租金很便宜,马某高高兴兴地进店经营,感谢莫水明给他找到了固定的室内经营场所。
莫水明在工作中,劝阻经营户不要占道经营
做城管不是为了赚大钱
2000年10月,莫水明的哥哥从应城农村来到武汉市打工,在江岸区二七一带找到一家要转让的小旅馆,便和弟弟商量弟兄俩合伙开旅馆。莫水明满口答应,把卖肉赚的钱给哥哥投资,让哥哥接下这家旅馆。哥哥单独注册,他不入股,坚持做城管。到了年底,哥哥给弟弟分利润15万元。有的城管协管员说:“爱人卖肉赚钱,哥哥给你分红,钱哪花得完?”他说:“我要是为了赚钱,就不会进城管。以前我做生意恨城管,现在我和城管人有感情,舍不得离开城管。”因为政府征地拆迁,哥哥接管的旅社只经营了两年就拆掉了。
2000年,夫妻俩花10万元钱在皮子街市场附近买了一套80个平方米的二手房。儿子在宜昌农村种田、养猪,女儿在武汉上班。后来,爱人患了良性子宫癌,常常去医院检查治疗,巨额的治疗费困扰了他。他没有退缩,一边工作一边炒股,无论股市行情上涨或下跌,他却没有亏本,将赚来的钱给妻子治病。一位证券公司的副老总给他2亿元操盘,示意他离开城管专门炒股,而他不敢冒这个风险,也舍不得离开城管队伍。对他来说,妻子和弟弟做生意赚的钱够生活,治病花钱也不犯愁,做城管很有社会价值。
他在养猪、卖肉的时候,就开始学炒股,他非常爱学习,特别喜欢看书,各种书籍都看,他到证券公司,银行讲过课,给周边邻居街坊讲金融投资,在部队农场时他到华中农学院学习了微生物养殖蘑菇技术,各种各样的菌种都可以生产出来。说赚钱,莫水明完全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他自从进了城管的门,就没有想过离开城管出去赚大钱的事。他说:“做城管不是为了赚大钱,是为了在城管工作中为社会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