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看海”反击战全面打响 作战图曝光
2017-05-15 12:25:00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武汉“看海”反击战全面打响 作战图曝光

有着“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去年7月发生严重洪涝,中心城区多处渍水。尤其在南湖地区,交通被迫中断、市民有家难回,十多万市民深受其害。风华天城等地势低洼社区,雨停10天后仍泡在水中。

一时间,“到武汉看海”,成为网络热词。

今年1月22日,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武汉要实现“四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指出,首先从抓排涝水入手,提升城市抽排能力。

解民急,补短板,武汉加速建设14个重点排水工程项目,打响“四水共治”第一枪。

武汉中心城区主要有四大湖泊水系。分别是:汤逊湖、南湖、黄家湖、野湖、野芷湖等构成的汤逊湖水系;东湖、沙湖构成的东沙水系;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构成的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后官湖等构成的汉阳东湖水系。在应对强降雨时,湖泊水系就像一个个容器,起到调蓄和削峰的作用。

排水工程项目主要依托湖泊水系布局。所有项目均“挂图作战”,目前正朝完成汛期前通水目标全面冲刺。

5月底,全市整体抽排能力要从每秒980立方米跃升至每秒1470立方米,增加50%。

新建第二入江通道

汤逊湖水系抽排能力倍增

南湖片区属汤逊湖水系,是去年渍水重灾区,也是灾后建设布局的重点。

武汉市14个重点排水项目由7座泵站和7条连通渠组成,其中5大项目布局在汤逊湖水系。江南泵站、南湖出江通道、南湖连通渠、夹套河骨干箱涵、青菱路主干排水工程等,共同构成南湖片区第二出江通道。

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从南湖到巡司河、夹套河,沿线到处是工地,挖掘机、吊车正紧张施工。“从去年9月进场到现在,只在大年三十休息了半天。”江南泵站施工现场负责人王吉武说,分秒必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今年5月底前让水泵运转起来。

去年汛期,南湖片区严重渍水,根本原因是蓄排失衡。

数据显示,去年6月30日至7月6日,南湖片区总降雨量超过700毫米。一周内,2.3亿立方米雨水从天而降。而这一区域内湖泊最大存储容量为7700万立方米。剩余1.5亿立方米雨水,只能靠汤逊湖泵站抽排入江。

汤逊湖泵站抽排能力为每秒150立方米,即使24小时不停机,要把1.5亿立方米雨水抽干排净,也需要12天。“湖泊装不下,泵站排不完,1.5亿立方米渍水就这样被‘憋’在南湖片区,一批社区被淹,许多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说。

新建的江南泵站设计流量为每秒150立方米,使南湖片区抽排能力实现倍增。此外,第二通道全长不到7公里,相比去年原有第一通道的20公里流程,缩短6成以上,南湖水可以“抄近路”排江。“第二出江通道投入使用后,南湖去年的情况不会重演。”项久华说。

东沙水系扩建两条港渠

武汉火车站渍水风险降低

去年汛期,武汉火车站门开启“看海”模式的大幅照片,曾上了南方一家报纸的头条。当时,武汉火车站周边渍水严重,所有车辆均无法进入东西站台。

渍水,缘于武汉火车站周边排水管网不配套,杨春湖与东湖之间的港渠淤积严重,雨水无法及时汇入东湖。

为解决武汉火车站周边渍水问题,去年9月,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东杨港渠道工程开始动工。

1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条港渠完成清淤、扩宽,已提前通水,正在进行岸线景观建设。

工程项目负责人李志强介绍,东湖港南接东湖,北接青山港连通长江,是长江为东湖补水的重要渠道。东杨港连接杨春湖和东湖港,是调蓄杨春湖水位的重要渠道。

湖北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工作人员介绍,东湖港全长4.7公里,整治前断面宽度仅为10多米,沉积大量淤泥,最深处达6米,严重影响过水能力。整治工程清除淤泥20多万立方米,目前,东湖港标准断面底宽30米,上宽达到48米,过水能力每秒30立方米,比过去提升一倍以上。东杨港全长445米,以往底部仅宽5米至10米。整治后,东杨港底宽达到11米到24米,上宽21米到34米,过水能力达到每秒10立方米。

两项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东沙水系的调蓄能力。汛期,武汉火车站周边雨水汇入杨春湖后,可经东杨港、东湖港快速排入东湖,降低周边区域渍水风险。

汉阳东湖水系新增3座泵站

新增流量每秒150立方米

汉阳东湖水系位于长江与汉江之间,汛期雨水分头流入长江和汉江。汉阳片区去年已有18座泵站,总流量每秒225.84立方米,但面对暴雨仍捉襟见肘。

去年7月,汉阳区12个街道70个社区发生严重渍水,四台工业园渍水过膝,不少企业被迫停工。

为增强东湖水系排水能力,武汉市在长江边兴建四新泵站,在汉江边扩建琴断口、什湖两座泵站,总计新增流量每秒150立方米。

四新泵站位于长江边鹦鹉堤旁,会水面积37.9平方公里,是汉阳片区最大的排水泵站。项目负责人熊武介绍,四新泵站一期工程2013年底开工建设,设计流量每秒35立方米,去年年底完成建设。二期工程在去年汛期后开工建设,设计流量每秒70立方米,原计划明年4月投入使用。

为助力今年安然度汛,市领导要求加快进度,确保二期工程在5月底前具备应急抽排能力。施工方加班加点,提前一年完工。上月16日,四新泵站启动应急抽排,在今春强降雨中发挥了作用。

本月底,琴断口、什湖两座泵站也将陆续投用,分别新增流量每秒20立方米和25立方米。

缺乏天然调蓄功能

汉口片区将是排涝主战场

4月15日,青山21号公路明渠二期改造工程实现通水。在进行拓宽、清淤疏浚后,明渠流量比以前提高1倍。另外,港西二期泵站及配套管道工程将近期通水。青山红钢城地区渍水风险将有效降低。

在汉口地区,规划流量每秒110立方米的后湖四期泵站,正处于冲刺阶段,将于本月底前具备应急抽排能力。加上现有的二期、三期泵站,后湖泵站系统整体抽排能力将达每秒249立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城排泵站。汉口黄浦路泵站也将在本月底前完成升级改造,抽排能力从每秒7立方米跃升至每秒39立方米。

汉口去年没有发生大面积、长时期渍水,为何还要对两座泵站“提档升级”?“汉口基本没有湖泊调蓄和削峰的空间。”项久华说,汉口在三镇中地势最低,以往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大量变成城市建设用地,仅有10个小型湖泊基本不具备调蓄功能,对雨水径流的调节、蓄滞作用丧失。近年来,随着泵站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汉口地区在强降雨条件下渍水面积缩小、时间缩短,局部低洼地区渍水能在短期内消退。但是,由于没有天然调蓄池,汉口所有渍水均通过泵站抽排入江,从长远来看,武汉排涝的主战场仍是汉口片区。“路窄、车多、管网老旧,汉口应对强降雨排水能力仍是短板。”项久华说,目前,水务部门考虑在汉口地区建设深隧排水系统,未来或以这种措施代替湖泊水系的天然调蓄功能。

专家观点

江城排涝

不可能“一蹴而就”

据专家测算,武汉去年排涝能力只有每秒980立方米。今年14个重点排水工程基本完工后,全市工程排涝能力将跃升至每秒1470立方米。加上各区一批机动的车载排涝能力每秒100立方米,全市整体排涝能力接近每秒1600立方米。

按照规划,武汉市将进一步补短板,继续增加每秒500立方米,明年抽排能力有望达到每秒2000立方米。“即使达到这一水平,也不能指望完全不发生渍水。”项久华出言谨慎。他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保证在面对灾害性降雨时,不发生一处渍水。2000立方米的抽排能力,只是相对于现有武汉建成区提出的标准。城市在发展,市民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这一标准也应随之变化。

项久华说,雨降下来,马上排走,这是传统思路。创新思维,则是把水涵在城市里。

前年,武汉入选国家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正在青山区和汉阳四新地区展开试验。这项工程,可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弹性适应环境变化,扩大城市容水量。汛期,把排不出去的水蓄起来,雨停了再挤出来。去年汛期,经历多场强降雨,青山区临江港湾社区、临江大道等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均未出现内涝,区域内市民的正常生活未受大的影响。

项久华认为,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实施源头管理,加上对现有排水设施标准提档升级。未来,在大江大湖大武汉,人水相处将更加和谐。

相关链接

四大湖泊水系“空腹”迎汛

除建设排水工程外,武汉正提前调降湖泊水位,腾出库容,备战主汛期。

今年3月起,汤逊湖泵站就已按照武汉市防指的要求,对汤逊湖水系进行预排,腾出库容6765立方米。

本月6日、7日,四新泵站连续开机运行,将墨水湖水位降低1米,目前东湖水系已经腾出库容2957立方米。

东沙水系主要经过罗家路泵站抽排入长江,受益于东湖港、东杨港建成投用,水系排水条件有了提升,但仍腾出库容2385立方米,东湖水位已降至19.30米。

北湖水系排涝工作由北湖泵站承担,主要服务化工区内80万吨乙烯项目。去年汛期,区域内部分渔场、公路和耕地被淹。为确保80万吨乙烯项目生产不受影响,上月起北湖泵站开机抽排,目前已腾出库容1353立方米。

武汉市中心城区共有37个湖泊,总调蓄容积为1.56亿立方米。截至12日,共腾出库容1.38亿立方米。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武汉“看海”反击战全面打响 作战图曝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