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兑现“五年之约”,湖北将把这些事做到极致
2017-06-28 18:35:00 来源:湖北日报微信号

五年时间,一个中部大省、5800万人,将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一个月前,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和小米CEO雷军定下5年之约:未来5年,看谁在湖北的投资大。

一个月后,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和全省人民定下了“5年之约”——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事关全省经济 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约定。

一旦兑现这个约定,湖北将牛到你不认识。这个约定有哪些主要内容?湖北又将如何去兑现?

一道很机械的算术题

地区生产总值(GDP),总是最直观的存在。党代会报告提出,五年后,全省GDP要力争达到5万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

2016年,湖北GDP为3.23万亿。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今年增速的预期目标:8%,基本与去年持平。查阅全国各省、区和直辖市2017年GDP增速目标,28个省份超6%,12省份超8%。可见,8%的预期增速,在全国来看并不低。

如果你一定要以此为未来五年的平均增速,并且机械地做一道算术题的话,那么,五年后的GDP应为4.75亿左右。0.25万亿的“误差”,意味着8%的增速似乎并不够用。

必须有,一定会有加速度!

思想的力量,标定前进的坐标;科学的理念,指引发展的方向。下一个五年,湖北有加速的底气 !

一个已没有威胁的陷阱

“未来五年,湖北即将进入中等偏高收入行列。”党代会报告在“全面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一章的开篇,就提到了收入问题。

随后,报告还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2万元。”

在强劲的发展形势之下,这样的目标应当不难实现。但是,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这是出现“中等收入陷阱” 的前兆。

如何避免?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看,答案是两个字:转型 !

湖北即将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此,党代会报告说:“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就在党代会开幕前两天,6月23日,光谷发布“改革三十条”,设置“光谷科技悬赏奖”,单个项目支持最高可达2000万元;其目的,正是推进“资”“智”回汉。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陷阱”什么的,自然毋需杞人忧天。因为转型升级之路,湖北早已出发 ,一路走来,风景无限。

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今年初,省经信委发布了《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省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要力争达到2000亿元,加速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半个月前,总投资350亿元的武汉华星光电第6代柔性LTPS-AMOLED生产线(华星光电t4项目),在武汉光谷正式开工建设。t4项目落地后,预计将有1500多名全球人才进驻。

加上投资1600亿的国家存储器基地、要和小米雷军打赌的联想武汉基地,以及巨无霸富士康,一个信息产业的新动能闭环即将形成。

它们,将组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而这些,恰恰呼应着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数个五年目标: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20个以上千亿元产业;

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集成电路发展工程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一个重任在肩的大武汉

2016年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是一份关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发展的重要文件。

在这一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方案里,29次提到湖北,27次提到武汉,提及次数在长江中游省份和城市中均居首位。方案提出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中,七个以湖北武汉为核心 。

作为湖北“一主两副多极”格局里的“主”,武汉早已习惯了在湖北的带头大哥地位。这座新晋的国家中心城市,正越来越多的习惯于在全国范围内扮演重要角色 ——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武汉首次跻身十强;“新一线”城市,武汉排名第三;中国“机遇之城”,武汉排名第四;城市创新能力,武汉排名第二;“互联网+”标杆城市,武汉排名第八……

结合这一系列排名,再来看党代会报告:“要强化主中心、复兴大武汉,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的顺理成章,又那么的责无旁贷 。

一花独放,当然不是春天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武汉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党代会报告对武汉的要求不限于此:

“要增强对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除了产业集群,这其中的重点部署,或者说是亮点工程,便是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优化长江主轴——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呼之欲出。

武汉是亮点,却不能是唯一的点。

华中最大航空枢纽的天河机场,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的武汉新港,以及分布于武汉、宜昌、襄阳三地的湖北自贸区,加上省内多个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临空经济区等 ,需要一张便捷的交通网,将把全省每一个市州、每一个县,都变成其腹地。

而全省每一个市州、每一个县,又都需要拥有自己强大的支柱产业、对外窗口和“致富路”——富强湖北,每一个市州县,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的市州县

曾经,提到“一号工程 ”这四个字,湖北人的第一反应,是武汉。但一花独放,始终不是春。

党代会开幕当天,孝感公布四项招商引资新政,其中,对于新能源整车项目,将一次性给予5000万元重奖;22日,黄冈市政府宣布将招商引资作为该市“一号工程”,同时发布了多达46条优惠政策;再往前数日,荆州出台了“关于突破性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以强化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的地位……

“一号工程”逐渐成了湖北各个市州招商引资的代名词——这是目标,也是使命。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除了“一主两副”,党代会报告更明晰了其他市州需要扮演的角色——

“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 ,支持咸宁、鄂州、随州、恩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 ,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

此外,还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和要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 。”

是的,每个地方的定位和角色都有安排,每一寸土地,都有其价值和未来 。

一张通往未来的高铁网

这一点,党代会报告关于快速铁路的“约定”中有十足的体现:加快高铁建设,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米 ”字网,实现所有市州通快速铁路。

从武汉到荆门,最快也需要3个小时,慢则接近五个半小时。相比之下,一江之隔的荆州,乘高铁到武汉,只需一个半小时左右。出门无高铁,曾经是荆门人的痛点之一。

现在,这个湖北省内唯一未通高铁、动车的地级市,至少已经有三条快速铁路被纳入规划。除了荆(荆门)荆(荆州)城际铁路、襄荆宜铁路,武汉至天门(荆门)城际铁路的修建,被证实已纳入规划,党代表、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宋强太透露:要力争把荆门至荆州至长沙铁路纳入“十三五”铁路规划实施。

根据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将湖北道路建设规划大致分成3个层级:

1.与全国的通联:武汉至周边省会城市2至3小时、至全国主要经济区5小时,纵横交错、斜向联通、各个方向全部实现高速通达;

2.省内的互联:全省内市州通高铁或快速铁路 ,形成武汉至省内相邻城市间1至2小时交通格局;

3. 县市的连通: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

所有的道路,解决的都是空间和时间的问题:闭塞和低速,意味着资源的浪费,意味着机遇的流失。

一些需要做得更到位的事

去年,湖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全省GDP比重55.1%,虽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实力还有差距。

“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思想更解放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办法更多一些、实效更明显一些。” 党代会报告突出了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的地位:民营经济要在未来5年湖北实现宏伟蓝图中勇挑大梁。

而报告提出的这四个“更一些”,也指出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些许痛点:审批难、融资难、创业难……

在潜江,民营经济已占到经济总量的70%,在政府的努力下,民间资本已经进入了医疗、教育、能源、电力等多个领域。在“亲”“清”关系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投、敢投、能投。

为给新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武汉专门制定《关于突破性发展新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试行)》。

6月13日,武汉召开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提出要把武汉打造成新民营经济集聚地。会上,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言简意赅地给武汉点了个赞:武汉提出发展新民营经济,抓住了短板和撬动点,相信三五年之后,人们会习惯说“北上武 广深” 。

今年一季度,我省民间投资完成3224亿元,同比增长7.8%。省工商联今年调查了全省686家民营企业,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民资加速涌入一些过去被“弹簧门”“玻璃门”阻隔的领域。

可见,需要开放的,不只是空间,需要加速的,不只是时间。

作者: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袁超一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袁超一

出品:湖北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