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饶扬灿 戴文辉 通讯员 杨洪霞
粮食有结余,直接存进“银行”,若需要可随时支取,到一定期限还有利息。这就是郧西“粮食银行”。
郧西郑大粮油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大民,依托信用支撑,以存粮为载体,向农民提供延期点价收购、短期融资及存粮价格保险等系列服务,其“粮食银行”成为粮食收购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运行4年有余,“粮食银行”状况如何?16日,记者前往郧西探访。
开便民之门,属多赢之举
16日,郧西县土门镇六官坪村3组村民赵大利来到“粮食银行”,凭“存折”支取了50斤面条。“存折”兑换说明明确:100斤小麦=70斤标1粉+27斤麦麸=60斤面条,100斤水稻=63斤标米=58斤精米。“月底还会来存些稻谷,存在这里很方便。”赵大利说。“粮食银行”是粮食企业借鉴银行经营模式,农户将粮食经营权交给企业,从而盘活粮食资源进行的一种带有信用性质的交易。“行长”郑大民介绍,他主要收存小麦和水稻,然后向农民兑换加工出来的成品面粉、面条和大米,农民存入粮食后可活期支取也可定期支取。
赵大利告诉记者,粮食在家里放长了,由于保管条件有限,虫蛀、鼠蛟、霉质等,会造成不小的损失,而放在“粮食银行”就不必为此发愁。“粮食集中上市期,价格一般比较低,存到‘银行’可以保值。”
郧西县粮食局局长向发庭表示,“粮食银行”的出现,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经营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缓解了部分群众卖粮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国家收储难以克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减少了粮食储备损耗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粮食收益;而且,“粮食银行”同时也是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收储农户粮食缓解了集中收购的资金压力。
存户与“银行”,各自有算盘
然而,郑大“粮食银行”从2013年底运营以来,先后加入的储户不过1150户,且多为分散小户,存取总量650余吨,为企业“节省”收购资金仅130万元,对这家近几年先后投入3700余万元、加工能力今年底可达万余吨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来说,显然不成正比。“粮食银行”活跃度不高,缘于存粮农户与“银行”各有思忖。
郑大民说,“粮食银行”可腾出以往购销粮食的资金,但存粮的农民和企业都担心风险。
农民担心自己所存粮食“卖空”,企业则担心粮食刚上市时价低且大量存入,别有用心的人要在价格高企时换取货币取出,让企业血本无归。“我们制定的政策一旦有缝可钻,将会吃掉靠规模化运作和加工带来的附加值利润,得不偿失。”郑大民说,曾有农户在粮食收割时存了1万斤小麦,当年小麦一度每斤涨了0.3元,对方要求以市场价结算,企业损失了3000元,而加工这批小麦的利润大概1000元,“这次交易后我们规定,如果农户要现金兑现所存粮食,市场价涨得再高,也只能以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平均数来兑现。”
郧西山大地少,存粮户的数量有限,大大限制了郑大民的储粮规模。“农民大多有将粮食放在家里的习惯,如果都愿意存银行,我们的收储能力可扩大10倍。”郑大民有些无奈,加工需要的粮食,多数还得从襄阳等地外采,资金压力倍增。
形式确实美,前景不明朗
郧西“粮食银行”经营灵活,透着创新的劲头,却感受着市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压力如影随形,郑大民却坚信“粮食银行”的春天会到来。他说,随着返乡的劳力逐步增多,种粮人也在增加,“粮食银行”收储潜力也会越来越大。“我的企业正在做强做大,没有理由让存粮人吃亏,这也是双赢发展的新动力。”
向发庭说,郑大粮油公司从一个作坊式加工企业发展而来,其新上马的米厂因资金压力目前只建了一半,还有烘干房、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并未开工建设,加起来尚有上千万元的资金缺口。在一个几乎不产水稻的山区加工大米难以被人看好,规划出年加工上万吨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难免让人疑虑。
“上游没有成立大型合作社,不能提供稳定量和品质的小麦、水稻,下游没有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单凭加工一些普通的米面食品,市场前景不明朗。”向发庭表示,从某种角度讲,是市场决定了农户对郑大“粮食银行”的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