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离乡不离党”的力量之源——应城“四全四有”服务教育管理流动党员观察
2017-08-25 12:27:00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8月20日,孝感市流动党员支部主题党日现场观摩会在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举行。

图为: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的党员代表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应城市陈河镇流动党员汉正街党支部党员为家乡道路建设出钱出力。

图为:应城市流动党员北京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集体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图为:田店镇流动党员汉正街党支部每年组织回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及时了解捐赠对象的学习、生活情况。

湖北日报讯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大量党员在流动状态中劳动和创业,党员管理面临全新形势。

10年前,我省首家“双联双管”商会党总支——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成立,开创我省异地成立商会党总支之先河。

10年间,商会党总支从3个党支部、61名党员发展到6个党支部、153名党员。鲜红的党旗在汉正街高高飘扬,党总支凝聚力不断增强。

去年,孝感市委组织部分别在成都、昆明成立了2个流动党员党委,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立了流动党员党组织。他们趟出的这条服务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创新路径,成为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试水之举。

8月20日,孝感市流动党员支部主题党日现场观摩会在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举行,来自孝感市各县市区及市直“三区”的230余名代表一边观摩,一边热切地思索——

是怎样的情怀,让这些勤劳致富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那般自豪于党员身份?

是怎样的纽带,把这些离乡在外的党员紧紧团结成坚强堡垒,创造“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奇迹?

是怎样的力量,让这些党员斗志昂扬,在多元化思潮聚集的商贾重地一路锤炼、执着坚守?

今天,就让我们探究这拳拳之忱、殷殷情意背后的力量之源!

从长期游离到集中归队

组织全覆盖 让流动党员异地有“家”

一次偶然的“红色约会”,发生在14年前。

2003年“七一”前,汉正街企业家黄小明与几位同乡党员聚餐时,心生一念:“党的生日就快到了,我们离家10多年,今天一起好好为党过个生日吧!”

建立流动党支部的愿望在他们心中渐渐萌发。

2007年8月,汉正街应城商会党总支成立,后更名为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由应城市委组织部和武汉市硚口区委组织部“双联双管”。

10年间,一名又一名离乡在外的党员不忘初心,聚力发展,书写着个人的创业风云,参与一条500年传奇商业街区的时代裂变,创造商会党总支的共同荣光。

像他们一样,应城市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有1600多人。为让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近几年来,应城市探索实践“四全四有”模式,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教育管理。截至目前,该市已建立流动党员党总支1个,党支部12个,网络党员1272人。

流动性强、分布广是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应城市打破地域限制,不断延伸党组织建设的触角——

依托驻外商会建立党组织。该市在外出流动党员较多且相对集中的武汉、北京、成都、昆明等地,建立流动党员党总支1个、党支部8个。

依托劳动服务站建立党组织。在地点相对固定、区域相对集中的东北地区,依托应城市哈尔滨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服务管理站成立了1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按照“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运作方式,抓好党员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管理。

依托“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非公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托“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在武汉、广州等地建立3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扩大了党组织在“两新”组织的覆盖面。

通过依托各类平台,组建驻外流动党组织。该市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两不管”“两头空”的问题,让一些脱离党的组织和监管、处于游离状态的“口袋”党员和“失联”党员找到了“家”,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在党员党组织关系集中排查过程中,先后有60余名失联党员主动到所在地流动党支部报到,亮明身份,补交党费,纳入了正常管理。

从“宽松软”到“严实硬”

教育全要素 让流动党员学教有方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8月20日,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所属的义和镇流动党员汉正街党支部举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34名来自应城义和镇的服装辅料商户老板齐齐举起右手,向着党旗庄严宣誓。

党支部书记丁正作介绍,像这样的主题党日,每月都固定举行,一期不落。当日,义和支部成员重温入党誓词,集体颂读党章节选,现场缴纳党费,讨论流动党员“两学一做”项目清单,气氛热烈。党总支现场还对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流动党员模范家属以及党员诚信经营户颁奖。

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及时接受教育、参加活动。应城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将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实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由“宽松软”向“严实硬”的转变。

针对传统党员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的弊病,该市还借助远教、微信、手机、互联网等平台,将现代信息手段与传统培训模式有机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党员的吸引力。

开展上门送学。该市采取寄发公开信、明白卡、学习资料等方式,向在外流动党员用“红色快递”赠送学习资料3000余册。组建“流动党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培训流动党员3600多人次。

集中组织培训。利用流动党员春节返乡时机,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提升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

构建“互联网+支部”模式。申请注册“应城党员教育e站”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时推送党的最新政策和时政热点。依托手机平台,开通“掌上课堂”,让流动党员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参与学习,实现学教无缝隙、党员全参与。

从“真空地带”到无缝对接

管理全对接 让流动党员创业有为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应城市实行“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大力提升流动党员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组织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该市组织部门每年选派一名副科级干部担任流动党员党组织专职副书记,协助做好日常党务工作。义和镇机关干部丁芳志到武汉应城商会担任党总支专职副书记后,积极协助总支开展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受到各级负责人的高度肯定。

乡镇党委发挥能动作用。各乡镇党委每季度到流动党支部看望走访党员,指导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党员教育培训及“三会一课”等工作。

行业协会发挥联动作用。该市工商联党组定期到商会党组织检查指导工作,要求该市驻外商会党组织优先推荐流动党员参加技能培训及安排家属就业,已累计解决了60余人的就业问题,商会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

流入地党组织发挥共管作用。该市还建立了流入地党组织与属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为应城籍流动党员提供培训教育、娱乐健身等公益服务。汉正街市场党委为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无偿提供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极大地方便了应城籍流动党员开展活动。

应城市通过构建对流动党员无缝对接的良性管理机制,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有力地激发了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吸引越来越多“拉链大王”“鞋帽大王”“服装大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010年,郎君镇成立汉正街流动党支部。郎君做钢材生意的多,由于钢材生意的特殊性,郎君在汉党员分布在武汉三镇,联络一次尚不容易,何况还要组织活动?党支部书记鲁义祥用“脚板”来做工作。

程金华是一名老党员,在汉经商多年未参加组织活动。鲁义祥在一次走访中无意发现了他,迅速帮他接转了组织关系,按时补交了党费。现在,程金华成了支部的活跃份子,每月主题党日活动次次不落。

从带头致富到反哺家乡

服务全方位 让流动党员离乡有情

去年7月,丁正作组织支部成员开展红色旅游时,在路上接到家乡义和镇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水灾的消息。

他稍作安排,马上中止行程转道回乡,第一时间赶回义和与当地党委、政府取得联系,送去纯净水、方便面、西瓜等物资,组织商会党员捐款捐物20余万元。

10年间,为打造一个一流的“流动党支部”,他以建阵地为抓手,以强学习为载体,以作贡献为推手,组织汉正街40多名党员反哺家乡。义和镇16条通村公路,条条都有他们的贡献;应城一中北大班、应城特校、乡镇福利院都留有他们的捐助记录。去年起,他们还实施了一对一精准扶贫,即“安排一名人员就业、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引进一个脱贫项目、资助一名特困家庭、捐助一名莘莘学子”。

应城市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等举措,积极为流动党员解决务工创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营造环境,让流动党员省心。该市与属地组织部门签订《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协议书》,保障应城籍流动党员在党员服务、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享有与本地党员同等的权利和义务。2016年武汉民生银行江岸支行授信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一亿元,为在汉应城籍流动党员及务工群众信贷5000多万元,帮助他们走出了资金困境。

保障有力,让流动党员顺心。该市依托商会、劳动服务站、维权事务所等,畅通流动党员权益和利益诉求渠道,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应城市劳务输出驻哈尔滨办事处党支部专门为流动党员提供维权、就业和办理各类证件等服务,由于服务到位、保障得力,该支部在哈尔滨务工人员中的影响逐步扩大,已有20余人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打造平台,让流动党员舒心。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党员回乡建基地、办公司。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带动下,许多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纷纷回乡创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武汉应城商会党总支20余名流动党员筹资3亿元回乡创业,在应城经济开发区创办了汉正街服装辅料工业园,入驻企业30余家。

通过“四全四有”模式,一批在外事业有成的流动党员,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积极反哺家乡,支援家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应城市流动党员党组织累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捐资1200多万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建立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为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