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汉泽 通讯员曾奇
银行有钱不愿贷、不敢贷;贫困户贷了没项目、没保障。农村金融困局如何破解?
今年以来,农行十堰分行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支持1个美丽乡村、10大特色品牌、100家农家乐、1000家专业大户、10000个贫困户,利用金融资本“精准滴灌”,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为贫困户雪中送炭,给秦巴山区的脱贫攻坚战注入“金融活水”。
“三无”贫困户成股东
“每年保底分红6000元,还能免费领3头武当黑猪饲养。”当上了合作社的股东,贫困户赵琢林感觉小康有了盼头。
54岁的赵琢林是丹江口市蒿坪镇余家湾村的贫困户,由于无资金、无技术、无体力,成了脱贫攻坚战中的“三无”困难户。
年初,村里的农乐生态养殖合作社号召村民入股养猪,赵琢林苦于没有本钱,眼见错过机会。4月,农行丹江口市支行来到村里,利用政府增信,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
赵琢林贷款10万元投入合作社,还领养了3头武当黑猪,合作社承诺年底以每公斤22元的保底价收购,这样,赵琢林年底分红+养猪收入可有1.3万元左右。
在秦巴山区,像赵琢林一样的“三无”贫困户不在少数,怎样帮他们自我造血长久脱贫?“利用政策优势、资金杠杆,让钱生钱。”农行十堰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宋连升说,在脱贫攻坚战中,银行理应有担当、有作为。
贫困户没有资产抵押,银行如何放贷?
精准对接金融扶贫政策,10个支行分别与地方政府签订政银扶贫合作协议,利用政府增信、产业基金、引入保险机制,在坚持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安全放贷。
同时,与地方政府扶贫产业精准对接,倡导贫困户用好、用活贷款资金,或发展种植、养殖业,或入股有实力、有前景的扶贫产业实体。
目前,农行十堰分行已放贷小额扶贫贷款1.46亿元,贫困户拿着贷款分别加入光伏发电、中草药种植、禽畜类养殖等各类扶贫产业实体,变成股东,参与分红。
帮助“能人”变“强人”
每月3500元工资,每年4000元分红。郧西县观音镇观音村贫困户庹章财说:“多亏了兰总给了在家门口上班致富的机会。”
“兰总”就是湖北祥军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兰祥军。2016年,在外经商多年的兰祥军返乡创业,公司市场前景看好,却急需资金周转。
得知此情,农行郧西县支行主动上门服务,并首创“返乡能人贷”模式,两年先后向公司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融资难题,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今年订单已达1亿元。目前,祥军木业已吸纳200多名贫困户在公司打工。
如今,“返乡能人贷”帮扶模式在十堰全市推广,武当道茶、房县黄酒、神农蜂蜜等特色品牌分别被列入重点支持品牌。
为了让“能人”顺利贷款,该行推出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林权抵押货、农家乐贷等金融扶贫贷款方式;针对不同产业、企业的特点,推出了武当山珍贷、天河马头羊贷、竹溪贡米贷等特色专属产品,多管齐下,扶持“能人”变“强人”。
截至目前,农行十堰分行共向56家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提供贷款9.87亿元,向86个专业合作社贷款5260万元,向520名专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贷款1.37亿元。
扶持产业连片带动
如何放大扶贫贷款的撬动效应?
在“个十百千万”工程中,农行十堰分行精准对接地方政府,采取“优质企业+村级扶贫合作社+贫困户+银行”合作方式,重点培植产业发展,连片带动。
湖北裕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今年以来,农行竹山支行为该公司和公司关联的合作社及贫困户发放贷款1470万元,带动30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在郧阳区,341个贫困村均成立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上联优质企业,下联贫困户,以优质企业为依托,参与到企业产业链中。通过示范引导,200多家村级合作社与天圣医药、长江医药等10家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优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可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
按照“产业扶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理念,农行十堰分行确立了茶叶、中药材等十大产业给予重点扶持,今年计划为各产业贷款8亿元以上。
扶贫放贷目标,3年不低于24亿元;贷款利息优惠,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正常贷款增速5%。今年,农行十堰分行把“个十百千万”工程实施专项考评,实施“一票否决、定期督办、按季通报”,确保该工作扶真贫,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