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队举旗人———记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连”指导员余海龙
2017-08-31 16:59: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余海龙在进行训练

  图为:余海龙给战友们理发

图为:和谐的兄弟连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通讯员蒋龙袁文涛

在福建上杭古田举行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是空军基层的唯一代表;他和连长被空军评为“一对好主官”。因为身在英雄连队——黄继光连,他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玩得转微信,也玩得转包括火箭筒在内的各种轻重火器。他善于发挥每一个战士的专长,将一个英雄连锻造成和谐团结的兄弟连。

他就是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连”指导员余海龙。日前,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了位于黄陂的该连驻地,走近这位英雄连队的举旗人。

用微信开讲英雄连的故事,捍卫英雄旗帜守住网络“上甘岭”

1985年出生的余海龙,3年前到“黄继光连”任指导员。2014年10月,余海龙作为空军唯一基层代表,参加在福建上杭古田举行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习主席在会上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

回来后,余海龙在空降兵部队第一个开通“英雄连的故事”官兵亲属微信群,分享连队传统、官兵成长点滴和工作成绩。有人劝他:网上涉军话题这么敏感,出了问题谁负得起责?他答:“创新哪能没风险,不能因为怕担责就因噎废食,我看值得一试。”

2015年母亲节,战士易敏的母亲在微信群里说:“你们跳伞的时候,我在新闻里看到了,虽然看不清哪个是你,但我知道其中一个就是你。妈妈为你感到自豪和骄傲,假如部队需要你上第一线,我支持你上第一线!”余海龙在政治教育课上分享了这段话,让全连官兵深受感动。

一段时间,网上出现抹黑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论调,对连队官兵触动很大。他结合“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网络名人进军营、《三八线》剧组走进英雄连、参与拍摄《真正男子汉》等活动,携手新媒体主动作为,有效地扭转了舆论导向。余海龙本人还在《真正男子汉》里出镜,给奥运冠军孙杨、著名演员杨幂等讲解“黄继光连”的忆苦思甜饭。战士们都说:“指导员是我们眼中的正能量‘网红’”。

听几十年的英雄连故事,不如亲历一次啃冰土豆的经历

上任指导员后的第一堂光荣传统课,余海龙作了精心准备,但官兵们的反应却很平淡。事后,一名老兵悄悄告诉他:“指导员,你讲的内容好多我们都听过了,而且你说黄继光是右大腿被打断,应该是左腿。”

听了这话,余海龙顿时脸涨得通红,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也给他敲响了警钟:老故事怎样讲出新花样?

上甘岭战役上,战士们在坑道战中啃冰土豆、吃炒面,这是连史上讲了几十年的故事。余海龙让炊事班照故事里讲的,做了一顿饭:面粉放在锅里炒,土豆煮熟后放在冰箱里冻硬再拿出来。全连官兵像当年的志愿军一样,把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在腋窝里夹热,哪里软了一点,就啃一口,就着冷水吃炒面,不少人被呛得流眼泪。

余海龙还把兄弟部队七连“一个苹果”的故事也让官兵们体验一下,“让全班战士分享一个苹果,他们可能不能马上理解当年的这份战友情,但是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场合,他们就也会这样去模仿。”

类似的场合很快到了。2015年,连队赴内蒙古朱日和演习场演练,任务结束后,余海龙和战士们的水早已喝完,20多人挤上一辆军卡,余海龙问司机有没有水,司机迟疑着拿出了半瓶矿泉水:“只剩这半瓶了。”余海龙把这半瓶水在车厢里传了一遍,20多个人,每人都只喝了一小口。

不仅要传承英雄连的精神,更要让英雄连成为兄弟连

“黄继光连”百分之七十的战士都是95后,如何管好这些更彰显个性、表现欲更强的新时代士兵?余海龙说,首先要知道他们有什么兴趣,有什么特点,这样才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黄继光连更和谐更团结。

四川什邡籍战士程强,2008年汶川地震时老家成为重灾区。打着黄继光英雄连旗帜的空降兵救灾的情景,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部队回撤时,程强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牌子为官兵送行。6年后,年满18岁的他参军入伍,有幸来到了黄继光连。

程强的射击很优秀,但是对其他事情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让余海龙很头疼。不过他很快发现,程强对连队荣誉室的解说员工作很上心,解说词背得特别熟,于是便让程强做解说员。

可是程强一开口,浓浓的“川普”让战友忍俊不禁,但余海龙没有放弃,“既然他对这个有兴趣,就通过这个来激励他。”他带着程强练发音,很快,程强成了连里的“品牌解说员”,后来还凭借过硬素质当上了“黄继光班”副班长。程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网上迅速“刷屏”。

在训练之余,连队有很多培训班,教吉他、架子鼓等,主讲老师都是有专长的战士。余海龙自己是吉他兴趣班的一员,他的老师是18岁的高材生战士向祺。向祺是2016年宜昌夷陵区高考理科状元,刚来时不爱和人交流,自从被发掘出了吉他方面的特长后,人开朗多了,现在还是连里的训练标兵,还获得了一项特殊的优待——睡在老班长黄继光的上铺。

“黄继光连的兵,第一只是合格,过硬才是标准”

在黄继光连采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备战氛围:连长、指导员的书柜里摆满了研究打仗的书籍,战士们比得最多的也是重大任务谁参加得多、完成得好;战备库室,武器装备、战备伞具和空投小件摆放有序;夜间就寝,睡上铺的战士鞋尖统一朝里、下铺战士鞋尖统一朝外,衣物按照帽子、腰带、上衣、裤子的顺序,依次向上叠放,战士闻令便能迅速着衣……

连队官兵个个都是“军事发烧友”,余海龙也不例外,讲述美国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过程的《艰难一日》,是他们的必备读物。他们也通过网络,时刻关注着世界军事强国特别是空降兵作战的最前沿动态。

对现代战争,余海龙和战士们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对于仍在进行的刺杀格斗训练,也曾有年轻战士质疑:“都信息化时代了,导弹对子弹,卫星对准星,刺刀还能比枪更快?”

针对这个问题,余海龙在去年7月专门开了一场讨论课,他用来回答的材料也来源于网络:在伊拉克摩苏尔的一场遭遇战中,英军特种部队在子弹打光、救援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的情况下,用刺刀杀死30多名极端武装分子,全身而退。“部队正在改编,我们也会有更新更先进的装备,但人不是装备的奴隶,未来战争对人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没有全面的素质,我们就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立足。”“时代在变,人在变,但我们的军魂不会变,黄继光连的兵,第一只是合格,过硬才是标准!”余海龙坚定地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