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匠陈建林:40年坚守老手艺
2017-09-01 17:15: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湖北日报网讯 全媒体记者彭磊 通讯员刘敏、罗姗姗

  过去,制秤工号称为“百工之首”,称得上是“金饭碗”。如今,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制作这种锱铢必较、毫厘必究的纯手工精细活逐渐没落。

  潜江人陈建林便是在没落中坚守的手工做秤人。

  3小时做一杆手工秤

  早上6点的潜江园林路上,陈建林总会搬出一个装满工具的凳子,和一张插满做秤材料的桌子开始“营业”,等待着生意的到来。

  陈建林是孝昌县人,15岁便来到潜江拜师学习做秤,由于做事细心有悟性,2年后就出师摆摊,这一做便坚持了40余年。

  虽然还没有开张,陈建林看到记者到来,还是决定露一手这门濒临失传的老手艺。

  “制作手工杆秤要用到几十种工具,共经过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陈建林从面前的架子上抽出一根一头大一头小的秤杆胚子,用袍子娴熟地反复刨了起来,不时拿起来凑到眼前瞄一瞄。

  “秤杆一定要刨圆,称的时候才能滑到准确的斤两。”陈建林说,手工制秤每道工序都要求精雕细刻,容不得半点马虎。刨好杆,打磨好后,陈建林开始给秤杆打孔。

  一杆秤,需要打大大小小上百个孔,最关键的是“和秤”时的那个孔。“‘和秤’就是根据秤杆大小和秤砣大小找出秤杆上的平衡点,确定这杆秤是多重的秤,再给秤杆钉上秤钩,给秤杆刻上斤两刻度。”陈建林介绍说,“和秤”不准,这杆秤就不准,称东西时就会有偏差。

  和好了秤,给秤杆的斤两刻度钉上铜线,在秤杆头尾包上铜片或铝片。最后再给秤杆抛光、上色,一杆漂亮、精准的秤就做好了。

  一杆秤做下来,耗时近3个小时。

  最舍不得丢掉老手艺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卖几十杆秤。现在一个星期都只卖一两杆,最贵的手工秤也只能卖到50元。”说起现在越来越少的生意,陈建林难掩落寞。

  他告诉记者,几年前,附近还有几个人以做秤为生,但现在只剩下自己了。

  陈建林的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做秤对于陈建林来说已不是营生的手段,而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生活习惯。

  他说,做了一辈子秤,舍不得丢,最担心的就是老手艺失传。

  “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做杆秤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绝活恐怕真的要成‘绝’活了。” 他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