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驻外党支部的故事
2017-09-04 10:35:00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雁行千里不掉队 离土离乡不离党——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驻外党支部的故事

“昨晚我看了《战狼2》,影片所描述的硝烟四起、疾病肆虐场景,我们在非洲都曾亲身经历。”8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对记者说,“海外环境复杂多变,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5月,为了保证驻外党员“雁行千里不掉队,离乡离土不离党”,中-非中心经党委批准成立了驻外党支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持续动力。

穿越硝烟炮火开启科技援非新篇章

王青锋主要从事水生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学、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植物繁殖生态学方向研究。20年前,他作为援非专家首次走进非洲,那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让他深深为之着迷。

此后,王青锋便与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2013年5月,在他的提议和奔走下,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肯尼亚成立。这是我国政府在境外建设的首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开创了我国对外援助和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近年来,中-非中心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和传染病流行等重大现实问题方面,作出了有力贡献。“为了中心建设,我几乎每月都要往返非洲一趟”,王青锋说。截至目前,他已经走遍肯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十余个非洲国家。“物质匮乏尚属次要,由恶劣环境和政局不稳带来的精神压力,才是最主要的挑战。成立党支部,就是要给驻外工作人员一个可以依靠、值得信赖的精神家园。”

中-非中心有5名常驻人员,其中党员4人,每年有约50名科学家前来参与科研项目。“在很多地方,听到枪炮声司空见惯。”王青锋说,“有好几次,暴恐袭击就发生在不远处;每次野外考察,都需两名持枪警察护送;在有的国家,进出校门、超市买水、甚至在小镇吃快餐都要安检。”

支部建到非洲去党员更有归属感

出生于1973年的严雪,是中-非中心副主任,也是驻外党支部的支部书记。

2013年,他受委派常驻肯尼亚,着手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的各项工作。虽然驻外工作环境艰苦,他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只要有时间就会通过报纸、网络和自媒体等渠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对非政策和举措。“刚来非洲时颇有些不习惯,但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选择了坚持。”严雪说。

今年年初,严雪开始筹备建设驻外党支部。肯尼亚条件有限,他在回国期间备好国旗党旗,到肯尼亚后即在驻地设置党员“学习角”,张贴国旗、党旗和入党誓词,提供《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书刊供党员群众随时取阅,营造“两学一做”浓厚氛围。“5月24日,我参加了支部成立后的第一次组织生活”,王青锋说,“拴心留人”是境外党组织的工作重心之一。“驻外党支部以人文关怀为抓手,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员工的困难,减轻思想包袱。如果条件允许,还适时开展党内外集体活动。”

以学促做彰显“中国担当”

作为国内有关部门和肯尼亚相关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驻非工作人员面对的是各方面的文化差异和毫不熟悉的法律规章。为了更加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每天在忙完当日工作后,严雪都会固定抽出两个小时,查阅学习肯尼亚的有关法律规章或当地时政评论。在看到工作中出现过或可能出现的情形时,马上摘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情况编成案例,供团队一起学习。

严雪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学习提能的做法,在所有驻外同事中推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沟通成效。

驻外党支部还成立了“中国党员服务队”,亮明身份开展公益帮扶活动。“我们从国内募集衣物捐助给非洲多个孤儿院和养老院,向非洲各国公益机构发起捐款,帮助当地维修儿童老人活动设施等”,严雪说,“通过这些慈善活动,既达到了‘影响身边群众、影响国内同事、影响非洲人民’的效果,也提升了中国驻外人员整体形象。”(湖北日报记者杨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