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个出列贫困村的追踪:一个好支部胜过千万投资
2017-11-20 10:35: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周芳 陈会君 通讯员 何英

贫困村如何出列?

出列后,如何不返贫?

基层党组织如何克服软弱涣散难题,成为抓党建促脱贫的战斗堡垒?

萦绕在各级干部心头的三个问题,事关全面小康宏伟目标。

本月上旬,记者蹲点追踪宜昌市三个刚刚出列的贫困村,找寻答案。

“守”了一辈子水,陈登林痛砸挑水扁担

——生活离不开,党员关键时刻当先锋、作示范,才能带领群众跟着干

调研地点:长阳自治县都镇湾镇峰岩村

来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诀别,70岁的陈登林高高举起斧头。

嘣噔嘣噔,扁担断成两截,水桶全劈成柴。

这曾是他用了一辈子的挑水“装备”。挑水前,蹲在坑洼地,守着水一点点溢上来。为“守水”打架,村里常有。

村支书张济平回忆,看着乡亲们为吃水伤和气,真不是滋味。

峰岩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世世代代吃水看天。

多年寻水未果,不甘屈服的峰岩人,决心探探“只闻水声不见水影”的槐树泉。

这是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幽深天坑,谁敢用生命去冒险?

关键时刻,两名党员站了出来!

他们和紧随其后的3名群众,组成由张济平领头的“找水敢死队”。队员胡芳勇还给家里写好了遗书。

6架梯子连起来,都没探到底。

“用人探吧!”张济平冲锋在前,他把麻绳绑在腰间,钻进简易土箩筐,让大家用粗铁丝系着把他往下放。

5米、10米……终于,在地下80多米深的地方,祖祖辈辈渴盼的水源找到了。

借着扶贫春风,村里从水源侧面打通一条饮水隧道,建起22个蓄水池,全村千百年看天吃水成为历史。

望着屋前水池汩汩进水,陈登林和村民们流泪了。

11月7日,在峰岩村采访,张济平都没跟我们说这些惊心动魄的事。这位消瘦的支书,总是说村民们怎么干。

69岁的老支书王洪德不同意了,从外地赶回村里;群众陈家鹏也不同意了,横一条板凳到我们面前,都要夸夸张济平。

“水电路网改造、茶叶基地、合作社……这几年村里办了多少事呀,都靠支书带。”

“一年365天,他至少330天在工作。去年国庆他60岁生日,儿女们都回来了,他还在村里忙。”

【蹲点感言】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组织战斗力的体现。群众是党员的根,生活在群众中,为群众办实事,就是扎根。根扎得越深,群众对党的信任、拥护也越深。

一声“爸妈”,王光安瞬间挺直腰板

——生产离不开,党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头人,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调研地点: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

“爸!妈!”

恩施姑娘热情一声喊,王光安和妻子笑得合不拢嘴。

看眼前,说变化,王光安心里甜丝丝。

67岁的他曾是峡口村有名的贫困户,两口子身体不好,守着两亩地,儿子30多岁了还没说到媳妇。生活如同自家在阴坡面的房子,难见“阳光”。

2015年,市移民局干部周立云以第一书记身份进村开展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中,王光安住进朝阳的两层楼新房。得知王光安的儿子在饲料厂打工,周立云又鼓励他养猪,利用扶贫贷款帮他起步。王光安勤快、能吃苦,去年,58头猪出栏,毛收入15万元,今年扩产到80头。 推开幸福大门的王光安,好事连连。去年腊月,儿子带女朋友回来过年,于是有了开头一幕。

王光安养猪是特例,峡口村每家的“标配”是种茶。全村茶园面积5700亩,户均10余亩。

“板栗、杜仲,都种过,失败了,村‘两委’班子不放弃,带领大家寻得种茶这条路。”53岁的何琼英说。

市场千变万化,种茶就稳赚不赔?

峡口村深处,一栋崭新的楼房格外靓丽。这是村党员示范户办的九畹溪丝绵茶公司,公司主打优质产品,提供种苗、化肥给农户,还开展培训,按高出市价的协议价收购茶叶,把茶农风险降到最低。

“公司上门收购,110元一斤。”50岁的贫困户文士炯原本种了8亩,去年果断增加4亩。村里还要引进红茶、黑茶等品种,他踮脚盼着:“品种丰富后,可以将一年50天的采摘延长到6个月,只会越赚越多。”

“面团懒豆腐,让我吃饱一顿,死都闭眼睛。”83岁的老党员李邦春说,这曾是他的梦想。

如今,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变成年收入10万元以上,“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蹲点感言】脱贫致富,产业是根本。新时代新任务要求党员提升经济素养,增强善于学习、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本领,打破“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尴尬。

从高价“坑”老朱到句句“赞”老朱

——感情离不开,基层阵地带领群众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才能筑牢在群众心中

调研地点:长阳自治县高家堰镇流溪村

在村里待久了,狗都对老朱有感情了。

离开老百姓家时,狗会一路把他送老远。

老朱叫朱体高,省测绘局驻流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

如果不是驻村,老朱怎么都说不出“一个好支部胜过千万投资”这样的感受。

“在省直机关,我对抓党建促脱贫的认识停留在纸面上。来了才深切体会,没有一个好支部,村里就是一盘散沙。扶贫资金来了,都没办法把这个钱花完。”他说。

刚到村里,朱体高通知村“两委”班子开会,人到不齐。从抓队伍、抓管理开始,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流溪村有了新班子。

边走边聊,我们来到46岁的脱贫户曾凡平家。

“老朱也是60岁出头的人了,不容易,我不能给他添负担。”才见面,曾凡平就“夸”起老朱。

起初,她可不是这样对老朱的。

扶贫队原是好意,找贫困户买菜增加他们的收入。但一个南瓜搬出来,曾凡平开价60元,土豆、花生、红苕等,她全部要扶贫队高价买走后,还不满意:“当一回贫困户,什么都没得到。”

讲大道理,哪听得进去?朱体高决定从她上大学的女儿那里突破,请女儿跟妈慢慢做思想工作。

一段时间后,曾凡平语出惊人:“人格不分贵贱,活着要受尊重,脱贫要靠自己。”

去年,村里引进宜昌丰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省测绘局帮助村注入8万元资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曾凡平由此获得土地流转收入,丈夫又到村里当起了护林员,再喂猪、养羊,正在上学的孩子也得到资助,一年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离曾凡平家不远,72岁的向左念刚加盖了新房,他说:“最高兴的事就是村支部党员来家里,看到他们就开心。”

更开心的事还在后头。“卓尔公司在镇里投资的两个旅游项目,均与流溪村相邻,将来能吃旅游饭了。”村支书任云木说。

夜幕降临,音乐响起。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

热热闹闹跳着广场舞的村民们相信,好日子正如曲中的泉水,“叮咚响”地跳向身旁。

【蹲点感言】扶贫先扶志。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基层党组织才能走进群众心中。心中有党,群众才会紧跟党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