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母亲河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地学长江计划”启动
2017-11-27 11:39:00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昨日,“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为解决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长江经济带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

长江流域是特提斯与太平洋叠加的大地构造域,地质过程复杂多样,地质资源丰富,历来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警钟不断敲响,出现了生态系统退化、地下水污染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诸多问题。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从地球科学视角进一步系统地认识长江、研究长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2017年11月,该校正式启动“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系统性提出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环境综合研究方案,吹响了地学研究向长江进军的集结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介绍,“地学长江计划”就是要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搭建多学科交融平台,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为解决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的地质、资源、环境等问题提供高水平人才和科技支撑。他说,我们希望,也有信心将“地学长江计划”打造成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计划,一个为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作出地学界应有贡献的计划,一个破解关键瓶颈难题,打通科技创新链“任督二脉”,提升创新能力的计划。

历经65年积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了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具备了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地学长江计划”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数十个科研创新平台及野外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先进的大型仪器和先进技术,为“地学长江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地学长江计划”聚焦两大科学研究方向。一是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二是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与重大地质事件。目前,这两大方向涵盖学校超过80%的科研人才的研究领域。在“地学长江计划”指引下,力量正在聚集,方向更加明确。

大江奔涌,生生不息。始终坚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在开放的“地学长江计划”中不断汇聚科研力量,提升科研水平,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使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而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校长王焰新:以全新的方式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大学战略是学校发展的基本方略,服务国家战略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在陈颙院士等院士专家的支持和参与下,历经两年多的筹备和论证,学校决定举全校之力,实施“地学长江计划”,提升服务国家目标能力、解决科技创新发展关键瓶颈问题。

首先,这是一个不忘地学发展初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计划。地学是探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奥秘的基础性学科,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地学学科发展的第一动力。自1952年建校之日起,地大师生便踏上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征程,65年来,从为国家构建工业体系找矿、找油,到现在向地球深部、海洋进军,向新能源开发进军,向环境保护进军……一部地大发展史,就是一段与新中国地学发展史同向同行的历史,它们共同见证了、参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足迹。当前,中国已迈进了新时代,地球科学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态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继续扛起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旗,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长江经济带建设被列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被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真正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关键在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而摸清家底,了解这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与承载能力,研究如何在这个最大承载力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活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这里面,地学大有可为!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武汉,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身处长江之腰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础好、区位优,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难得机遇,启动“地学长江计划”,是学校将自身发展战略统一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践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其次,这是一个区域聚焦、资源汇聚的学术基地。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优化学科布局,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学科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在长江中游的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环境、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领域,学校已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研究优势。但地球科学研究区域浩瀚、领域宽广,要实现“地球科学一流”,还必须进一步聚焦地域和领域方向,在“特色”和“高水平”上狠下功夫。因此,学校希望启动实施“地学长江计划”,在长江中上游、在武汉、在学校建立一个地域特色鲜明、领域方向集中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体量较大、长期稳定运行、涵盖学校主干学科的大型学术创新基地,引导学校研究力量聚焦长江流域,围绕长江流域深部地质结构、过程与资源环境工程,长江流域深部与浅部相互作用等开展研究,打造地大特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计划以实行PI制为核心,配置科研资源,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整合校内外优质学术资源,聚集国内外研究力量,搭建室内外的基础条件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实现人才、团队、经费、平台的资源汇聚,打造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一流的学术高原和人才高地,并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科优势。

最后,这也是一个学科交叉、协同共享的基地。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和层面,哪怕是加强这个区域与地质过程密切相关的、多学科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都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绝不是仅仅一所大学就能完成的,更不可能是一个学科方向或者一个研究团队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打通专业壁垒,推进地学与非地学、深部与浅部地质资源环境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这个好事做大,把这个大事做好!

地学长江计划简介

“地学长江计划”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长江经济带发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旨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地学长江计划”主要聚焦长江中游,适当向上游、下游和流域周边延伸,重点围绕长江流域深部过程、表层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系统研究。通过实施“地学长江计划”实现“三个一”的战略目标,即形成一个稳固的研究基地、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的大学科群、谋划一个地学大智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科优势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长期排名全国第一;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拥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本科专业为支撑的完整地球系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拥有一支以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0余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4个,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8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超过80%教师研究方向与“地学长江计划”研究主题一致。

两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

以鄂西-江汉平原为重点地区,围绕长江中游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重大工程所导致的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趋势下,流域在地下空间结构、地质灾害、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整体变化开展系列研究,提出流域大保护的对策和依据,并对未来变化进行预测。

方向二: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及其资源能源和环境效应。

围绕深部地质结构、过程与资源环境工程等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选择长江中游(中上扬子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壳幔相互作用及结构演变的动力学过程、元素迁移富集再分配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开展地下不同尺度的透明化等研究。

院士寄语

夏军: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地学长江计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地学长江计划是地球系统科学,包括地表和地下,自然和人文的交叉,来聚焦全球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资源环境和地质生物过程的问题,来探索长江流域的变化和规律,为保护长江、安全长江,作出科学的贡献。作为其中一员,将鼎力支持和合作,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陈颙:2015年10月,在长江的安徽段330公里的长江长段,有十几个单位的1000位科技人员在长江的航道里面激发了500次地震波,长江两岸布设了4000套地震仪器,这是一次充满梦想的大型科学活动。中国科学院也关注和支持“地学长江计划”,其中有一个报告就是利用长江水体开展地下探测计划建议。我们想在中国建十几个地下的激发地震波的发射台,每一个发射台都可以覆盖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做到将来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灯。我对“地学长江计划”很有信心,一定会取得成功。

殷鸿福:长江流域是国家的经济、人口重心,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和一带一路战略基地,其发展攸关国家命运,而发展成败取决于长江大保护的成败。因此长江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占主体的长江中上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极其重要。“地学长江计划”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