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穷病到拔穷根 看恩施龙凤镇试点如何强基固本助攻坚
2017-12-10 12:59:00 来源:湖北日报

作为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恩施市龙凤镇立足特色,紧盯目标,经历跨越发展,实现华丽转身。

扶贫搬迁“挪穷窝”

“新房住起来亮堂堂的,干啥都有劲儿。”大雪时节,恩施市龙凤镇大转拐村,68岁的向大柱吸口旱烟,眼睛眯成一条缝。

向大柱是“资深”贫困户。一家三口住在深山老林里,靠二亩多地的苞谷洋芋过日子,三间土墙里,唯一家电就是一台二手电视机。

2015年,他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16年12月,他搬进新房。三口人,75平方米,三房两厅。

与向大柱不同,龙凤镇双堰塘村段远来搬出大山,成了“城里人”。

2013年,一场大雨,段远来的老房子垮塌。2015年,段远来一家4口搬到双堰塘村中心社区居民点,住进100平方米的新房。

居民点设施齐全,交通便利。近两年,龙凤镇先后建成9个中心社区、37个居民点和2个安置小区,引导5426户2万余群众走出深山。

基础产业“拔穷根”

搬得出,拿什么稳得住呢?基础配套“紧跟扶贫步伐”。“现在,水足,电稳,路修到家门口,这才是生活。”龙凤镇佐家坝村的刘佩言直言。

电网改造,路网升级,刘佩言的山货“走俏”山外。“电话订购,网上交易,支付宝付钱,都是高科技。”网络进村入户,为吉心村村民李文国带来了便利,今年,他家的葡萄收入比以往翻了两倍。

龙凤镇12个生态村庄先后建成,水、电、路及信息等基础设施“脱胎换骨”。围绕“五个一批”,龙凤镇实施项目143个,完成投资16.84亿元,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保险绳”。

在龙凤镇青堡村,77岁的龚延祥正在修补鸡舍。“不担心销路,跟着合作社有保障。”他说。2012年,龚延祥享受7亩地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2014年老龚开始土鸡养殖,仅过一年,就为他带来2万元存款。如今,加上光伏发电带来的收入,龚延祥已从贫困户变成致富能人。

因地制宜,因点而异,因村施策,瞄准特色资源,龙凤镇建成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年出栏生猪8万头、家禽60万羽;七成以上耕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九成以上农户融入产业链;25家龙头企业和1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落户龙凤镇,带动1.2万户农户入社。

创新金融“促蝶变”

“联合社是后盾,我们搞产业放心。”去年7月,因资金链出现问题,种植户林凡凤连差点失去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产业。“幸亏龙凤镇互助联合社及时出手,100万元贷款让我东山再起。”

金融撬动资本助力扶贫,龙凤镇一直走在前列,这是龙凤镇在综合扶贫改革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大胆破题的结果。

政府为媒,搭建金融舞台。2015年初,龙凤镇组建“扶贫互助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资金按1∶5比例放大,3000万元变1.5亿元,社员创业不再差钱。

资源变资产、山林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龙凤镇整合资金6.1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0.7亿元。政府还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户融资2亿多元。

依托市场主体,龙凤镇共发展5个体验式旅游基地、52公里生态旅游走廊;发展农家乐300家,民宿产业500家,带动3000余户农民增收,5000余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2016年底,龙凤镇试点7699户24822人贫困人口全面摆脱贫困。曾经的“穷窝”变成扶贫攻坚主战场,“穷业”变成特色发展增长极,“穷貌”变成“四化同步示范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彦睿 通讯员严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