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永华 |
袁堃 |
瑞普 |
“无界论坛”现场 |
武汉地产集团总经理付明贵(左二)等为青少年获奖者颁奖 |
武汉地产集团董事梁晶接受基地授牌 |
10月27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和武汉地产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无界论坛”在武汉召开,主题为“人文·人居·新时代——文化线路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无界论坛”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已成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本届论坛吸引了众多文化线路、遗产研究的国际级专家学者。来自六个国家的二十多位学者就文化线路、人居与城市、河流与文化遗产、城乡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展开探讨。
法国驻汉总领事贵永华指出,法国与武汉的合作日益密切,文化遗产则是最重要的合作内容之一。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则表示,“非常高兴中国同行8年前在武汉就针对遗产保护开设了研究中心,并且和3所高校、武汉市政府合作来推动武汉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他表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很高兴利用在这方面的国际经验来帮助中国。近年来中国飞速发展,武汉丰富的遗产得以保护,并且将其融入到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在武汉设立研究中心的活动和这些国际论坛将帮助武汉意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推动武汉的遗产国际化。
武汉地产集团董事长袁堃发表了《从“建广厦”到“兴家园”》的主题演讲,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武汉人居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瑞普认为,武汉有很多工业遗产以及江河遗产,具有广泛可利用的文化线路机会。
瑞普教授和联合国人居署驻华代表张振山等国际国内专家还从各自的实践与思考出发,介绍了有关人居与文化线路的前沿研究。主旨发言之后,两场“无界对话”分别就“文化线路与长江大保护”和“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各国专家观点激烈碰撞,精彩纷呈。
武汉在遗产保护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在工业遗产、江河遗产等文化线路上的机遇,成为国际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共识。
法国驻汉总领事贵永华:武汉黎黄陂路保护了城市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已成中法两国合作的重要议程
贵永华在致辞中说,法国和中国同属于对遗产保护做得好的国家,对于两个国家人民而言,都必须把现在的遗产保护好,传承给后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遗产,每个城市的遗产都是其精华所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
法国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也犯了一些错误,部分城市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在中国和法国一样,都意识到城市遗址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脉动。
正如我们在武汉所看到的,黎黄陂路这条街,不仅保护了城市遗产,同时为商业和旅游做出了贡献。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合作已经成为中法两国合作的重要议程之一。
武汉地产集团董事长袁堃:从“建广厦”到“兴家园”
40年的改革实践,打造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武汉市先后进行了四次城市规划,在规划中开始关注人的需求,注重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1953年将原海光农圃改造为东湖公园,围绕市区规划了环市森林带。1954年,划定了近期4.5平方米、中期6平方米、远期9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积;同时,也注意了保证居住环境免受工业污染的用地功能设置。1956年的规划,提出了“拆一建三”的棚户区改造形式。1959年的规划则特别考虑到了炎热武汉的建筑密度和绿化问题,也注意了公共场所和文化福利措施设置。
但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住宅建设逐渐不能适应职工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也跟不上住宅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武汉的城市建设开始出现质的飞跃。
1983年武汉诞生了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台北西村,由武汉统建办负责兴建。
1984年,武汉市统建办走向市场,开展商品房的生产与经营,率先实现由单一住宅建设向配套建设及综合开发的转变,开启武汉人居飞跃式的发展变革。
1985年,武汉诞生第一个用现代理念改造的旧城:汉口万松园,项目兼顾不同代际的需求,人居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得以彰显。
2003年5月,原武汉统建集团和城开集团合并组建武汉地产集团。
在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武汉地产集团还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提升与改善,先后建成了数十个大中型居住区,承担了约45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其中包括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青山棚户区改造工程。
武汉地产集团投资建设的东湖绿道被列入联合国人居署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
此外,绿色建筑方面,集团在进行光谷188国际社区住宅小区建设时,将人的舒适度和体验感放在重要位置,设计施工都充分考虑了绿色环保和安全便民的要求。前不久,该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设计标识;同时,还申请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美国LEED-ND金级认证,这在武汉的住宅项目中尚属首例。
该集团也已谋划布局“为未来而设计”,与“互联网+”结合的智慧社区,目前正在与腾讯等高科技企业进行沟通接洽,未来将联合开展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研发,共同推动房地产开发进入智慧时代。
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建设的理念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亲民性,越来越注重人居环境和人们的需要。未来,地产集团将打造更多“人-城-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居住空间。
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瑞普:
文化线路要因地制宜,激发公众想象力与参与度
文化线路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概念和生活方式,涵盖不同主题,包括建筑、风景、艺术、文学等各方面。文化线路的经济价值非常大,可促进旅游业,促进艺术项目发展和创新,连接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
美国的国家步道系统就是一种文化线路,1968年颁布美国步道系统法令呼吁在城市和乡村为不同的人建立步道,主要包括国家风景小径、国家历史小径、国家娱乐小径以及一些侧线和连接道。
比如美国的“眼泪之径”。19世纪30年代,大量土著美国人从这条路走向西部,路程超过5000英里,沿线有非常多的文化和自然历史资源。密西西比州“蓝调小径”,诉说着蓝调音乐创造者所生活的地方是如何影响音乐创作的故事。高速公路与美国历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美国66号高速公路从芝加哥到洛杉矶,公路沿线有很多文化历史的印记。亚特兰大的一条路,通过22英里的环城公路,串起自行车道、车道、公园、经济发展区。
今天重点讲的美国纽约高线公园,是废旧铁路改造成旅游教育基地的典型案例。1934年铁路线建成开放,1960年部分被废弃,2009年被重塑成一个新公园,每年有超过700万游客参观,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高线公园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几个方面:它成为城市景观的代表,有很多树,保存了很多野外景色,大家能沿着线路步行赏景,欣赏历史建筑;开拓了青少年社区,有机构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园艺、邻里社区的交流;艺术设计也很重要,每年每天都有免费的多媒体当代艺术节目,艺术家能参与公园的设计建设。目前10月正在进行“1英里歌剧”,来自纽约各地的1000多名歌手都来此演奏。
我认为,一定要激发公众的想象力,让他们参与到城市建设中;设计上要有毫不妥协的承诺,用顶尖的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园艺师等;要有长期的可持续的资金保证;用全年无休的活动,激活空间吸引游客;解决好游客对周围社区的影响。
文化线路可以将历史和文化相结合,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让年轻人了解城市历史,有助于城市经济、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化线路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长江大保护可从文化线路角度切入,利用水优势复兴城市
《建筑遗产》杂志冈萨雷斯教授:
长江大保护体现重视大江城市的复兴
“文化线路概念是由西班牙学者1994年首次提出,到2005年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承认。我国的城市设计目前已从做增量设计开始转向做存量设计。”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规划师丁援说,谈长江大保护时,可以从文化线路的角度进行梳理和研究。
《建筑遗产》杂志冈萨雷斯教授说,根据历史进程、社会经济的活动,文化线路的概念也是活的。西班牙政治历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线路理念的生成,1984年西班牙进入欧盟后,将共享文化理念带入了国内。近几年中国长江大保护提得很多,可见越来越重视大江城市的复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流与遗产教席卡尔万增:
利用好江河优势,尊重生物多样性
卡尔万增说,江河对于文化交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江大河也会创造自己的文化,人们需要利用在江河边的优势。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者来说,这点非常重要。大江城市的重塑,也需要重新发现,创造一些特征;逐渐提升水质,让人们更愿意到水边活动。
“在慕尼黑伊莎河的修复中,有些物种生存下来了,但有的不能生存,通过建模进行原因分析,将河流模型和人口模型进行分析后,我认为需要减少人类干预。”卡尔万增指出,一定要保护人无法到达的区域,真正为生物多样性建立一个不受干扰的场所和生存空间,所以人类有时要做出一些牺牲,才能让一些更敏感的物种得以保留,人类要了解如何与动植物共存。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瑞普:
武汉有广泛可利用的文化线路机会
瑞普表示,武汉有如此长的历史,文化线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从中国出发、经过蒙古到俄罗斯的万里茶道,这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文化线路。武汉还有很多工业遗产,保护好这些工业遗产,让市民去参与空间的利用,对促进经济发展也有一定作用。
武汉的水路交通都很便利,公路、水路、高铁四通八达,还有众多的河流,这些对于文化线路是另一种机会。武汉还有很多展示了历史文化的街区和线路,行走或骑行在这些道路上,就可以感知历史和文化。总之,武汉有一系列广泛的机会利用文化线路促进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在其中还可以融合当地民俗、艺术等形式。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峰:
从文化的角度看河流,研究遗产保护
李晓峰主要开展了汉江流域文化线路上的城乡聚落研究,在他看来,汉江流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遗产廊道,有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环境。汉江流域聚落类型包括滨水聚落、平原聚落、山地聚落、水上聚落等,城乡聚落空间形式因水而成。因此,聚落遗产的保护,要从水环境保护着手,并考虑聚居者的基本权益,希望汉江流域遗产廊道有一天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看待河流,不仅只看到它自然的一面,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看河流文化。在认知上要有一些突破,城市变迁不一定要变成全新的,遗产要保存下来。比如汉江流域遗产的分布是有其特征的,我们应该去研究,将它们串起来。”李晓峰说。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许颖:
武汉是长江文化线路的重要一环
“武汉正在开展一个申遗项目——万里茶道,从世界遗产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条文化线路,涵盖遗产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许颖说,武汉有中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从长江流域看,武汉有大量中西融合特征,既有很多文化线路,更是长江文化线路的重要一环。武汉的遗产价值非常高,有丰富的工业遗产、河流遗产、城建遗产和文化景观,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城市转型的代表性城市。
(本版撰文 韩玮 王谦 田立平 本版摄影 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