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续写为人民服务新篇章
樊永强、周景红、蔺芳帅
“我们守卫在党中央身边,做党和人民的盾牌利剑。三尺哨台千斤重,首长的安危牢记心间……”走进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师史馆大门,便能听到师歌《忠诚之歌》昂扬旋律。
史馆记载,这支部队的前身可追溯到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就有了专职警卫力量。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守卫在党中央身边的警卫部队经数十次调整改编,成为今天驻守在首都北京的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
长征时期,这支部队紧紧跟随毛主席和党中央,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今天,这支流淌着忠诚血脉的红色队伍正阔步向前。
追溯光辉历史,培育为人民服务忠诚卫士
长征路上,毛主席曾为一名普通士兵失声恸哭——
1935年6月初,红军强渡大渡河后的一天,毛主席率领军委纵队翻越到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山腰休息。突然,几架敌机朝着毛主席的位置俯冲扑去。
守卫在毛主席身边的警卫班班长胡昌宝,迅速把毛主席推向岩后,纵身压了上去。
阵阵巨响后,毛主席从烟尘、弹片和乱石堆中站起来,立刻发现用躯体掩护自己的胡昌宝已经满身血污,不省人事。
毛主席把胡昌宝搂在怀里,焦急地呼唤。胡昌宝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安全后,慢慢合上了双眼。毛主席再也止不住悲痛,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革命战争年代,这支部队跟随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南北,从井冈山到瑞金,从瑞金到遵义,从遵义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
张思德,原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战士,经历过长征,多次参加作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时,他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9月8日,毛主席亲自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对张思德给予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我们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的官兵,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做为人民服务的合格接班人。”师政治部主任金岩介绍,部队常年开展“大力弘扬张思德精神,培育张思德式的警卫战士”系列活动。新时期以来,他们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数千次重大会议的警卫任务,先后涌现出13名授称个人、22名一等功臣,16个授称集体和一等功连队。
汲取红色营养,涓涓细流注入官兵心田
大学生新兵胡威被一张老照片深深折服。
胡威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入伍之初,他认为党课教育用处不大,经常不注意听讲。指导员李红义并没有直接批评他。
一次党课,李红义拿出一张历史照片:警卫战士围坐在一起,认真听讲,旁边有专人埋头记录,而授课的人居然是胡威的偶像——毛主席。
李红义说:“我们连是被党中央授予‘保卫毛主席最光荣’的连队。那时候,毛主席亲自给我们警卫官兵上党课,可想一名党员上党课的重要性。”在这张历史照片面前,胡威深深折服。
类似这样“领袖与士兵”的照片,在师史馆还有很多:一团篝火四周,毛主席和警卫官兵正在热烈讨论;一张木桌旁,毛主席正在拿着材料向警卫官兵讲解……如果把史馆内每张历史照片、每件珍贵文物都当成一滴水,那么整个师史馆就是一片红色的汪洋。
“让红色的汪洋大海变成涓涓细流注入官兵心田。”师政委边瑞峰介绍,这个师所属部队高度分散,近年来他们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将政工网联通到所有班排哨点,大力抓好网络阵地、学习教育阵地、文化活动阵地,使官兵成为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警卫尖兵。
聚焦打赢本领,站好武装哨打赢政治仗
守卫北京、守卫党中央的警卫工作,直到今天仍然显得颇为神秘。
烈日下、严寒中,一身笔挺军装,两眼炯炯放光,时刻注视四方,是警卫战士在哨台上的基本写照。而在背后,则是千锤百炼铸就的过硬的素养:
——练军姿形象。炎炎烈日下,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警卫战士一站就是6个小时以上,直到汗水顺着衣服滴到地上;
——练背记号牌。一代代警卫官兵总结出顺序记忆、关联记忆、对比记忆等近十套记忆方法。在执行临时重大勤务前,半小时内可以记忆数百个车牌号码;
——练擒敌技术。他们开展对抗训练、搏击集训、抗击打训练。
……
师史馆里革命战争年代大练兵、大比武的照片,成为官兵敢打敢拼的精神动力。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定期组织“警功大比武”:射击比赛,干部队队员李哲雾霾天打出10发子弹100环的佳绩;索降比赛,特务连连长赵超从四楼降到一楼仅用不到4秒……
“我们部队的最大特点是,练兵千日、用兵千日。”师长邵宇说,部队全天候都在战斗,决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
点击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