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流浪汉逆袭成“广府达人” 靠草编手艺走红广府庙会商约不断 收徒弟接商演开工作室
吴改名 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
吴改名做的草蜢。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
30多年前,身有残疾的14岁孩子吴改名离家四处流浪,流浪途中他学会了草编手艺;16年前,他在流浪途中结婚生子,一度经营起自己的小家;13年前,妻子带着女儿一去不返,他自卑得变成了“哑巴”;3年前,一个女孩拿着《广州日报》出现在他面前,报纸上登载的广府庙会消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今,他在广州白云区人和镇有了自己的家,摇身一变成“商演”达人。
近期,他的工作室即将开张营业,现龄45岁的吴改名,正在滑过他的弯道人生,他已不满足做几个草编工艺品换钱,而是想做出“能进博物馆的东西来”。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穿过迷宫一般的村道就来到吴改名居住的地方。眼前的他脸颊瘦削、额头布满皱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岁。颔下一撮山羊胡,在红衣的映衬下分外惹眼。
年幼患病
改名却成了实名
“等我再编一点好东西,过几天就开业!”他指着身后的一楼几十平方米的档口说,这里之前是一个黑炼油点,几天之后,这里将变成他的工作室。如今,他的儿子也回到身边,历经多年之后终于与父亲团聚。
不是熟悉的人,谁也不会想到3年前他还是一位街头的流浪汉,而这一切变化仅在三年之中就悄然发生。
吴改名是河南汝南县人,5岁时,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在看来压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然而正是因为当年条件艰苦,他瘫痪在床上整整3年,直至8岁的时候,一个老医生帮他动了手术,才告别了瘫痪,但留下了腿疾。
“那时候,父亲找来的神婆掐指一算,说名字得改,要改名也不知道改个啥名,干脆就叫吴改名。”于是,吴改名有了现在这个拗口的名字。
因为不能干重活,在农村免不了遭人歧视,也令他小小年纪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他只读完了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决定一个人出去讨生活。14岁那年,他爬上火车开始了流浪生涯。从洛阳、西安一直到兰州,后又去了南京,白天他跟着大人们捡破烂,晚上就露宿街头,还经常被年纪大一些的流浪汉欺负、排挤,过着难民一般的生活。
两年后,16岁的他流浪到广州,有一天晚上,他露宿在了马路边一户人家的门口,那户人家看他可怜,就给他吃了一顿饱饭,令他感受到了广州人的善意,从此他也就喜爱上了广州这座城市,在这一待就将近30年。
学会草编
流浪途中娶妻生子
初来广州时,吴改名与一帮流浪汉同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同德围,因身有残疾,拾荒、捡塑料瓶、扒火车上的剩余食物是他唯一的谋生手段。“那时候我们一帮人在一起,有时候看到火车上有好吃的,还会给流浪的老人送一点。”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一名陌生老人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同德围,他遇到了一位草编的老师傅,在跟他学习一个多月后,他入了草编这一行。
出师后,他一边沿街拾荒,一边仔细留意周边各种草编艺人,多方学习并揣摩草编技巧。一段时间之后,他编的东西越来越多,所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我基本上什么都能编。”他指着一只硕大的牛的图片说,“这种牛我也给别人编过,但还是觉得草蜢编得最好,因为用青草编,它们都有灵气。”
2000年前后,他迎来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当时他的草编作品广受欢迎,每天摆摊的收入能达上百元,而当时广州的一份肠粉只要5毛钱。草编生意顺风顺水之时,年近30岁的吴改名经人介绍,在广州认识了一位云南农村来的女青年,两人情投意合结婚了。相濡以沫的两人先后生下一儿一女,妻子带着儿女,去了他在河南农村的老家生活,他就在广州打拼。
妻离子散
他遭遇巨变成“哑巴”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这在吴改名的生命轨迹中也不意外。2003年,“非典”疫情的来袭,令吴改名的美满生活戛然而止。那段时间,商业街门可罗雀,吴改名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失去了经济来源。“非典”过后,虽生意略有恢复,但因为城市管理越来越严,他失去了摆摊的机会。
“有时候草编只能卖到1元一只。别人混了广州这么多年,都当老板了,我却还停在原地。”2006年,不堪忍受的妻子带着女儿回到了云南老家并失去了联系,受到失去收入和家庭破碎的双重打击,他彻底灰心丧气,内心自卑到极点,吴改名走进了自我封闭的死胡同,“我去卖草编,最怕遇到熟人。客人买东西我都不敢看他,问我多少钱我都不敢说,两块钱我就伸两个手指头。”